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室内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我国公路发展的情况 | 第11页 |
·高速公路建设养护并重的重要意义 | 第11-12页 |
·养护对策与预防性养护 | 第12-15页 |
·养护的各种理念 | 第12-13页 |
·预防性养护类型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国内微表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6-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改性乳化沥青的原理及制备研究 | 第19-29页 |
·改性沥青制备原理与过程 | 第19-20页 |
·改性沥青制备原理 | 第19-20页 |
·改性沥青过程 | 第20页 |
·乳化沥青制备原理与工艺 | 第20-26页 |
·沥青乳化原理 | 第21-24页 |
·改性乳化沥青制备工艺 | 第24-26页 |
·试验室改性乳化沥青制备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 第26-28页 |
·沥青的准备 | 第26页 |
·皂液的制备 | 第26-27页 |
·沥青的乳化 | 第27-28页 |
·沥青的储存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微表处改性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 | 第29-45页 |
·各国改性乳化沥青的技术指标 | 第29-33页 |
·美国标准 | 第29-31页 |
·日本标准 | 第31-32页 |
·中国标准 | 第32-33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试验原材料 | 第34-38页 |
·基质沥青 | 第34-35页 |
·乳化剂 | 第35-37页 |
·其他原材料 | 第37-38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软化点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针入度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延度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储存稳定性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 第45-67页 |
·国外微表处用集料技术要求的对比 | 第45-47页 |
·国外集料要求 | 第45-46页 |
·我国微表处用集料技术要求 | 第46-47页 |
·微表处矿料级配范围对比 | 第47-53页 |
·国外常用的微表处级配范围的对比 | 第47-52页 |
·我国微表处级配范围 | 第52-53页 |
·试验方案 | 第53-59页 |
·试验基本思路 | 第53-54页 |
·试验过程 | 第54-59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飞散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改进的负荷轮粘砂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路用性能检验 | 第62-65页 |
·车辙试验方法 | 第62页 |
·车辙试验结果 | 第62-63页 |
·渗水试验及结果 | 第63页 |
·表面构造深度试验及结果 | 第63-64页 |
·破乳时间试验及结果 | 第64-65页 |
·改进试验的可行性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微表处混合料层间剪切试验研究 | 第67-77页 |
·室内剪切试验 | 第67-71页 |
·试验设备 | 第67-68页 |
·试验方案 | 第68-69页 |
·试件制备 | 第69-70页 |
·剪切仪试验过程及步骤 | 第70-71页 |
·灰熵分析法 | 第71-72页 |
·映射量的确定及均值化处理 | 第71页 |
·计算灰熵关联系数 | 第71-72页 |
·计算灰熵关联密度 | 第72页 |
·计算灰关联熵与灰熵关联度 | 第72页 |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熵分析 | 第73-75页 |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77-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创新点 | 第78页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