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宏观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4-29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4-16页
    1.2 文献综述第16-26页
        1.2.1 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第16-19页
        1.2.2 关于影子银行的宏观经济效应第19-23页
        1.2.3 关于研究方法第23-26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第26-27页
    1.4 创新与不足第27-29页
第2章 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影子银行的重新界定第29-49页
    2.1 中美两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现实原因第29-43页
        2.1.1 美国影子银行形成发展的原因第29-32页
        2.1.2 中国影子银行形成发展的原因第32-41页
        2.1.3 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比较分析第41-43页
    2.2 影子银行存在和发展的理论解释第43-46页
        2.2.1 基于金融中介理论的解释第44-45页
        2.2.2 基于金融抑制论的解释第45页
        2.2.3 基于监管套利理论的解释第45-46页
    2.3 影子银行的三个层次及表现形式第46-49页
第3章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49-65页
    3.1 “交易套利型”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49-53页
    3.2 “实体投资型”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53-65页
        3.2.1 “银行的影子”的信用创造机制第53-62页
        3.2.2 “传统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62-65页
第4章 包含影子银行的宏观经济模型构建第65-97页
    4.1 宏观经济的建模思路第65-70页
    4.2 包含影子银行的DSGE模型构建第70-95页
        4.2.1 低风险企业家第70-73页
        4.2.2 商业银行第73-79页
        4.2.3 高风险企业家与影子银行第79-85页
        4.2.4 家庭部门第85-88页
        4.2.5 最终产品生产商第88页
        4.2.6 中间品生产商第88-91页
        4.2.7 资本品生产商第91-92页
        4.2.8 政府部门第92-93页
        4.2.9 货币政策部门第93-94页
        4.2.10 总量约束和市场出清第94-95页
        4.2.11 外生冲击第95页
    4.3 对模型的补充说明第95-97页
第5章 参数校准和冲击模拟第97-115页
    5.1 参数的确定第97-103页
        5.1.1 文献中已有的参数第97-100页
        5.1.2 根据经验数据估计的参数第100-102页
        5.1.3 通过校准得到的参数第102-103页
    5.2 求解稳态值第103-104页
    5.3 外生冲击模拟第104-115页
        5.3.1 货币政策冲击第105-109页
        5.3.2 影子银行违约率冲击第109-113页
        5.3.3 影子银行规模冲击第113-115页
第6章 研究结论第115-118页
    6.1 研究结论第115页
    6.2 对策建议第115-116页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第116-118页
附录A 标准化后的完整模型第118-124页
附录B 模型的稳态方程组第124-127页
附录C 影子银行与高风险企业家最优债务合约推导第127-128页
附录D 完整的参数列表第128-131页
附录E 模型模拟所用的Dynare程序第131-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1页
致谢第151-15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据分析的连续审计技术研究--以X银行贷款业务数据分析设计为例
下一篇:卢布汇率对俄罗斯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