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清后期(1840~1911年)论文

晚清以来山西义学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8-17页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8-9页
    二 概念界定第9-11页
    三 研究现状第11-15页
    四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15-17页
第一章 山西义学的发展演进第17-38页
    第一节 清前中期的山西义学第17-21页
        一 顺康雍时期: 义学的萌芽第17-19页
        二 乾嘉时期: 义学的兴起第19-21页
    第二节 清后期及民初的山西义学第21-28页
        一 道咸同光时期: 义学的曲折发展第21-26页
        二 清末民初: 义学的衰落第26-28页
    第三节 山西义学衰落的背景第28-38页
        一 学制改革第28-31页
        二 社会经济衰败第31-38页
第二章 山西义学的运营第38-55页
    第一节 义学的经费第38-43页
        一 收入第38-41页
        二 支出第41-43页
    第二节 义学的管理第43-49页
        一 义学的师生第43-46页
        二 义学的教学第46-49页
    第三节 义学的转型第49-55页
        一 义学的走向第49-52页
        二 转型后社会阶层的流动第52-55页
第三章 山西义学与乡村社会第55-69页
    第一节 乡村社会与“礼下庶人”第55-58页
        一 山西的乡村社会与寺庙第55-56页
        二 士人“礼下庶人”的努力第56-58页
    第二节 义学的现实功用与社会需求第58-64页
        一 义学的现实功用第58-62页
        二 民众的现实利益诉求第62-64页
    第三节 僧民冲突与废庙改义学第64-69页
        一 僧绅冲突第64-65页
        二 废庙改义学第65-69页
结语第69-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81页
后记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中国初期湖南省优抚安置研究(1949-1956)
下一篇:南京国民政府收回海底电线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