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 | 第17页 |
1.3 研究范围限定及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1.3.1 关键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同站台换乘基本理论 | 第22-36页 |
2.1 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及功能定位 | 第22-24页 |
2.1.1 市域铁路的特点及功能定位 | 第22-23页 |
2.1.2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及功能定位 | 第23-24页 |
2.2 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比较分析 | 第24-30页 |
2.2.1 票制 | 第24-26页 |
2.2.2 客流特征 | 第26-28页 |
2.2.3 线路布局形式 | 第28-29页 |
2.2.4 设施设备 | 第29页 |
2.2.5 运营管理模式 | 第29-30页 |
2.2.6 远期发展目标 | 第30页 |
2.3 同站台换乘基本理论 | 第30-34页 |
2.3.1 同站台换乘的概念 | 第30-31页 |
2.3.2 同站台换乘的优势与原则 | 第31-32页 |
2.3.3 同站台换乘的布局形式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同站台换乘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50页 |
3.1 票制分析 | 第36-38页 |
3.1.1 售检票形式分析 | 第36页 |
3.1.2 票制影响下同站台换乘流程分析 | 第36-37页 |
3.1.3 近远期票制问题解决方案 | 第37-38页 |
3.2 设施设备及能力分析 | 第38-40页 |
3.2.1 站台及其能力分析 | 第38-39页 |
3.2.2 换乘客流量与列车运输能力关系分析 | 第39-40页 |
3.2.3 售票机、检票闸机及其能力分析 | 第40页 |
3.3 运能匹配分析与列车衔接设计 | 第40-48页 |
3.3.1 列车通过能力分析 | 第40-42页 |
3.3.2 列车开行间隔分析 | 第42-43页 |
3.3.3 运能匹配度分析 | 第43-46页 |
3.3.4 不同换乘条件下列车发车间隔的确定方法研究 | 第46-48页 |
3.4 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同站台换乘模型研究 | 第50-64页 |
4.1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同站台换乘合理衔接概述 | 第50页 |
4.2 基于同站台换乘合理衔接的模型研究 | 第50-57页 |
4.2.1 换乘乘客在站时间研究 | 第50-53页 |
4.2.2 列车的开行与衔接研究 | 第53-55页 |
4.2.3 基于列车合理衔接的乘客换乘时间最小模型 | 第55-56页 |
4.2.4 换乘匹配度研究 | 第56-57页 |
4.3 基于同站台换乘合理衔接的合理性评价 | 第57-60页 |
4.3.1 评价的必要性和原则 | 第57-58页 |
4.3.2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8页 |
4.3.3 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 第58-60页 |
4.4 同站台换乘模拟仿真与模型求解 | 第60-63页 |
4.4.1 社会力模型 | 第60-61页 |
4.4.2 仿真软件的选择及介绍 | 第61-62页 |
4.4.3 AnyLogic行人库建模方法 | 第62-63页 |
4.4.4 仿真优化及模型求解思路 | 第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成都市犀浦站实例分析及仿真优化 | 第64-104页 |
5.1 犀浦站简介 | 第64-71页 |
5.1.1 犀浦站整体概况 | 第64-67页 |
5.1.2 成灌快铁概况 | 第67-69页 |
5.1.3 成都地铁2号线概况 | 第69-71页 |
5.2 成灌快铁与成都地铁2号线同站台换乘分析 | 第71-76页 |
5.2.1 换乘流程及售检票分析 | 第71-72页 |
5.2.2 设施设备分析 | 第72页 |
5.2.3 换乘客流分析 | 第72-75页 |
5.2.4 列车到发时间间隔及能力分析 | 第75-76页 |
5.3 犀浦站同站台换乘仿真优化 | 第76-100页 |
5.3.1 Anylogic建模仿真前期准备 | 第76-77页 |
5.3.2 站台A建模仿真及优化 | 第77-87页 |
5.3.3 站台B建模仿真及优化 | 第87-98页 |
5.3.4 优化前后主要参数对比及同站台换乘综合评价 | 第98-100页 |
5.4 乘客最小换乘时间与列车接续间隔研究 | 第100-101页 |
5.5 远期票制统一情况下中间站的同站台换乘流线组织方案设计 | 第101-10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04-105页 |
6.1.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04-105页 |
6.1.2 主要结论 | 第105页 |
6.2 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附录A | 第112-11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2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