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高架桥雷电电磁暂态计算模型 | 第24-44页 |
2.1 高架桥结构单元电磁解耦建模思路 | 第24-29页 |
2.2 高架桥结构单元雷电电磁暂态建模方法 | 第29-37页 |
2.2.1 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29-30页 |
2.2.2 结构单元策动点函数的有理逼近 | 第30-35页 |
2.2.3 结构单元雷电电磁暂态等值电路的实现 | 第35-37页 |
2.3 高架桥结构单元雷电电磁暂态建模方法验证 | 第37-42页 |
2.3.1 桥墩结构单元的冲击响应试验 | 第37-39页 |
2.3.2 被试桥墩暂态等值电路的建立 | 第39-41页 |
2.3.3 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41-42页 |
2.4 高速铁路典型高架桥雷电电磁暂态计算模型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接触网雷电感应过电压计算方法 | 第44-65页 |
3.1 雷电回击电磁场计算方法 | 第44-49页 |
3.1.1 基本假设与计算原理 | 第44-45页 |
3.1.2 理想导体大地情况下雷电回击电磁场计算方法 | 第45-48页 |
3.1.3 考虑大地损耗的雷电回击电磁场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3.2 接触网在雷电回击电磁场激励下暂态响应计算方法 | 第49-62页 |
3.2.1 雷电回击电磁场激励下的接触网导线计算模型 | 第49-54页 |
3.2.2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接触网导线计算模型数值求解 | 第54-56页 |
3.2.3 避雷器、绝缘子和高架桥等值电路的接入 | 第56-62页 |
3.2.4 计算流程 | 第62页 |
3.3 计算方法验证 | 第62-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高速铁路接触网雷击闪络特征 | 第65-75页 |
4.1 接触网基本参数 | 第65-66页 |
4.2 接触网耐雷水平 | 第66-70页 |
4.2.1 直击雷耐雷水平 | 第66页 |
4.2.2 感应雷耐雷水平 | 第66-70页 |
4.3 接触网雷击闪络率 | 第70-74页 |
4.3.1 雷击闪络率计算模型 | 第70-72页 |
4.3.2 直击雷闪络率 | 第72-73页 |
4.3.3 感应雷闪络率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高速铁路接触网雷电防护方案 | 第75-88页 |
5.1 防护策略 | 第75页 |
5.2 架设避雷线 | 第75-81页 |
5.2.1 架设独立避雷线 | 第75-78页 |
5.2.2 抬高PW线兼做避雷线 | 第78-81页 |
5.3 安装避雷器 | 第81-85页 |
5.3.1 在F线的每个绝缘子上安装带串联间隙避雷器 | 第81-84页 |
5.3.2 每隔一基支柱在F线绝缘子上安装带串联间隙避雷器 | 第84-85页 |
5.4 安装绝缘子并联保护间隙 | 第85-86页 |
5.5 接触网雷电防护综合方案 | 第86-8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高速铁路接触网雷电防护装置研制 | 第88-107页 |
6.1 带串联间隙避雷器研制 | 第88-95页 |
6.1.1 结构设计 | 第88-89页 |
6.1.2 关键参数 | 第89-91页 |
6.1.3 试验检验 | 第91-95页 |
6.2 绝缘子并联保护间隙研制 | 第95-105页 |
6.2.1 结构设计 | 第95-96页 |
6.2.2 关键参数 | 第96-98页 |
6.2.3 试验检验 | 第98-105页 |
6.3 防护装置应用 | 第10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8-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