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3 装载机变速箱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2 箱体优化方法和趋势 | 第13-14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装载机变速箱相关介绍及箱体静力计算 | 第16-33页 |
| 2.1 ZL50型轮式装载机变速箱的结构特点和功用 | 第16-17页 |
| 2.2 变速箱传动原理和动力传递路线 | 第17-18页 |
| 2.3 变速箱体最大受力工况分析 | 第18-19页 |
| 2.4 发动机最大输出转矩计算 | 第19-23页 |
| 2.4.1 发动机外特性计算 | 第19-22页 |
| 2.4.2 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入特性计算 | 第22-23页 |
| 2.4.3 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出特性计算 | 第23页 |
| 2.5 箱体静力计算 | 第23-32页 |
| 2.5.1 转向油泵轴承座孔载荷计算 | 第25-26页 |
| 2.5.2 工作泵轴承座孔载荷计算 | 第26-27页 |
| 2.5.3 输入一级涡轮轴承座孔载荷计算 | 第27-28页 |
| 2.5.4 中间输入轴承座孔载荷计算 | 第28-29页 |
| 2.5.5 中盖、后盖轴承座孔载荷计算 | 第29-30页 |
| 2.5.6 输出轴轴承座孔载荷计算 | 第30-32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变速箱体参数化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 | 第33-45页 |
| 3.1 Pro/Engineer及参数化技术 | 第33页 |
| 3.2 变速箱体参数化建模过程 | 第33-36页 |
| 3.3 有限元单元法 | 第36-38页 |
| 3.4 ANSYS Workbench | 第38-39页 |
| 3.5 箱体有限元分析 | 第39-44页 |
| 3.5.1 箱体有限元模型 | 第39-40页 |
| 3.5.2 材料属性和单元类型 | 第40页 |
| 3.5.3 网格划分 | 第40-42页 |
| 3.5.4 添加箱体约束与载荷 | 第42-43页 |
| 3.5.5 有限元求解 | 第43页 |
| 3.5.6 有限元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变速箱体结构优化设计 | 第45-66页 |
| 4.1 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 | 第45-47页 |
| 4.2 箱体拓扑优化设计 | 第47-52页 |
| 4.2.1 拓扑优化 | 第47-48页 |
| 4.2.2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箱体拓扑优化 | 第48-50页 |
| 4.2.3 整体结构(初始)优化结果及其校核 | 第50-52页 |
| 4.3 箱体多目标尺寸优化 | 第52-65页 |
| 4.3.1 试验优化设计方法 | 第52-53页 |
| 4.3.2 ANSYS Workbench的尺寸优化的原理 | 第53-59页 |
| 4.3.3 中间输入轴承座孔尺寸优化 | 第59-64页 |
| 4.3.4 输出轴中间隔架轴承座孔及其他部位尺寸优化 | 第64-6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66-68页 |
| 5.1 总结 | 第66页 |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附录 | 第72-78页 |
| 附录1 部分有限元分析结果云图 | 第72-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