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陕北斜坡东南部N104井区长6沉积相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对三叠系延长组的认识第10页
        1.2.3 研究区延长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4 砂体结构特征研究第11-12页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页
        1.3.2 技术路线第12-13页
    1.4 取得主要创新成果第13-14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4-37页
    2.1 油气成藏条件第14-15页
    2.2 地层特征第15-21页
        2.2.1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第15-16页
        2.2.2 长6油层组第16-18页
        2.2.3 地层对比方法第18-21页
    2.3 构造特征第21-24页
        2.3.1 长61亚组构造特征第21页
        2.3.2 长62亚组构造特征第21-22页
        2.3.3 长63亚组构造特征第22-23页
        2.3.4 长64亚组构造特征第23-24页
    2.4 储层特征第24-37页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24-25页
        2.4.2 储层物性特征第25-26页
        2.4.3 孔隙结构特征第26-31页
        2.4.4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第31-37页
第三章 沉积相分析第37-52页
    3.1 研究区沉积演化背景第37页
    3.2 物源分析第37-40页
        3.2.1 轻矿物特征第38页
        3.2.2 重矿物特征第38-40页
    3.3 沉积相划分标志分析第40-45页
        3.3.1 岩石学特征第40页
        3.3.2 结构特征第40-43页
        3.3.3 构造特征第43-44页
        3.3.4 测井相分析第44-45页
    3.4 沉积相划分方案第45-46页
    3.5 研究区沉积相特征第46-47页
        3.5.1 分流河道沉积第46页
        3.5.2 河道间沉积第46-47页
        3.5.3 天然堤、决口扇沉积第47页
    3.6 单井相分析第47-48页
    3.7 剖面相分析第48-52页
第四章 沉积相相带展布与沉积演化第52-58页
    4.1 沉积相展布特征第52-56页
        4.1.1 长6~4沉积相展布特征第53页
        4.1.2 长6~3沉积相展布特征第53-54页
        4.1.3 长6~2沉积相展布特征第54-55页
        4.1.4 长6~1沉积相展布特征第55-56页
    4.2 沉积模式第56-58页
第五章 沉积相与油气富集关系第58-77页
    5.1 储层流体性质第58-59页
    5.2 储层各类参数下限标准第59-63页
        5.2.1 岩性、含油性下限第59-61页
        5.2.2 物性下限标准第61-62页
        5.2.3 声波时差下限标准第62页
        5.2.4 有效厚度具体划分第62-63页
    5.3 沉积相与油气富集关系第63-70页
        5.3.1 河道砂体是油藏分布的主要场所第63-66页
        5.3.2 砂体结构对油藏分布的控制第66-69页
        5.3.3 油藏分布规律第69-70页
    5.4 影响油气聚集的其他因素第70-77页
        5.4.1 盖层是形成圈闭的重要条件第70页
        5.4.2 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第70-72页
        5.4.3 油气分布受运移通道控制第72-75页
        5.4.4 油气分布受水动力条件控制第75-77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认识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增温和降雨变化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水滑石的异质结构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能源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