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引导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一 绪论第9-16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⒈提出背景第9-10页
  ⒉研究的必要性第10-11页
 (二) 研究方法第11页
  ⒈文献法第11页
  ⒉调查法第11页
 (三) 理论基础第11-13页
  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11-12页
  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第12页
  ⒊人的素质形成理论第12-13页
 (四)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3-16页
  ⒈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4页
  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4-16页
二 基本概念的厘清及界定第16-18页
 (一) 闲暇和闲暇生活第16-17页
 (二)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第17-18页
三 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进行道德引导的现实意义第18-20页
 (一) 有助于实现德育生活化第18页
 (二) 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第18页
 (三)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能力第18-20页
四 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分析第20-34页
 (一) 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0-29页
  ⒈大学生闲暇生活丰富多彩,但闲暇活动的层次不高第21-22页
  ⒉大学生闲暇活动个体性强,集体性活动较少第22-23页
  ⒊网络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影响重大第23-25页
  ⒋大学生缺乏从事闲暇活动的各种技能第25-28页
  ⒌大学生闲暇活动具有消极从众倾向第28-29页
 (二) 原因分析第29-34页
  ⒈社会的“功利化”环境和道德约束力量的减弱第29页
  ⒉高校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管理的“缺失”以及家庭引导的“误区”第29-31页
  ⒊大学生没有确切认识到闲暇生活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第31-32页
  ⒋同辈群体的影响第32-34页
五 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进行道德引导的有效途径第34-39页
 (一) 优化社会环境,提供舆论导向第34页
 (二) 强化家长的闲暇教育意识,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第34-35页
 (三)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第35页
 (四) 充分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第35-36页
 (五) 发挥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第36-39页
  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观念第36页
  ⒉开展闲暇生活指导课程,培养大学生的闲暇活动技能第36页
  ⒊加强大学生闲暇时的网络道德教育第36-37页
  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第37-38页
  ⒌通过闲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第38-39页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附录A 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问卷第42-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研究
下一篇:大连市来华留学生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