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0-12页 |
1.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境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3.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5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劳动保障监察 | 第15-17页 |
2.劳动关系 | 第17页 |
(四)运用的理论 | 第17-18页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17页 |
2.法治政府理论 | 第17-1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概述 | 第19-23页 |
(一)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职责范围 | 第19-20页 |
(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具体手段 | 第20页 |
1.调查取证手段 | 第20页 |
2.案件办理手段 | 第20页 |
(三)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功能与作用 | 第20-23页 |
二、吴中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一)吴中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及运行模式 | 第23-24页 |
(二)吴中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情况 | 第24-28页 |
(三)吴中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成效 | 第28-30页 |
三、吴中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9页 |
(一)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手段较为单一 | 第30-32页 |
(二)行政执法权缺位越位 | 第32-33页 |
(三)部门之间联动乏力 | 第33-34页 |
(四)案多人少导致被动执法 | 第34-36页 |
(五)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落后 | 第36-37页 |
(六)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仲裁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存在重合 | 第37-38页 |
(七)调查取证手段较少 | 第38-39页 |
四、吴中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问题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一)执法依据滞后 | 第39-40页 |
(二)政府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支持不足 | 第40页 |
(三)执法对象法律意识淡薄 | 第40-41页 |
(四)执法方式不灵活 | 第41-42页 |
五、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经验借鉴 | 第42-45页 |
(一)美国:宽执法 | 第42页 |
(二)澳门:执法手段丰富 | 第42-43页 |
(三)上海:劳动监察网络化 | 第43页 |
(四)青岛市:“两网化” | 第43-45页 |
六、加强吴中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对策与建议 | 第45-51页 |
(一)完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 第45-47页 |
1.合理界定劳动监察与仲裁的受案范围 | 第45-46页 |
2.完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 第46页 |
3.增设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强制措施 | 第46-47页 |
(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 | 第47-48页 |
1.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 第47页 |
2.建立健全劳资纠纷预警机制 | 第47-48页 |
3.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 | 第48页 |
(三)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建设 | 第48-51页 |
1.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投入力度 | 第48-49页 |
2.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员培训及考核制度 | 第49-50页 |
3.强化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监督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