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5候选基因的研究以及microRNA测序分析

中文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7页
    1.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研究第15-18页
        1.1 褐飞虱的研究情况第15-16页
        1.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第16-18页
    2. 植物抗性机制研究进展第18-28页
        2.1 植物的免疫系统第18-26页
        2.2 水稻抗褐飞虱机理研究进展第26-28页
    3. LecRK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第28-37页
        3.1 LecRK家族基因的分类和结构特点第29-33页
        3.2 LecRK家族基因的功能第33-37页
    4. 植物miRNA研究进展第37-45页
        4.1 miRNA的生物合成第38-39页
        4.2 miRNA的作用方式第39-40页
        4.3 miRNA的功能研究第40-44页
        4.4 miRNA测序技术及分析方法第44-45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5-47页
第二章 LecRK的基因功能研究第47-70页
    1. 前言第4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7-59页
        2.1 材料和引物第47-48页
        2.2 载体构建第48-49页
        2.3 农杆菌介导水稻的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第49-52页
        2.4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及定量检测第52-56页
        2.5 LecRK的亚细胞定位第56-58页
        2.6 LecRK的诱导表达分析及PTI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8-59页
        2.7 褐飞虱的宿主选择性第59页
        2.8 褐飞虱取食转基因植株对虫重和蜜露量的影响第59页
        2.9 褐飞虱取食转基因植株后死亡率的影响第59页
        2.10 白叶枯病原菌接转基因植株抗性检测第5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9-67页
        3.1 LecRK转基因材料的构建和获得的阳性植株的鉴定第59-61页
        3.2 LecRK的亚细胞定位第61-62页
        3.3 LecRK的诱导表达分析及PTI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62-64页
        3.4 褐飞虱的宿主选择性第64-65页
        3.5 褐飞虱取食转基因植株对虫重和蜜露量的影响第65页
        3.6 褐飞虱取食转基因植株后死亡率的影响第65-66页
        3.7 白叶枯病原菌接种转基因植株抗性检测第66-67页
    4. 讨论第67-70页
第三章 褐飞虱体内与LecRK互作的分子筛选第70-91页
    1. 前言第7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0-79页
        2.1 材料和引物第70-72页
        2.2 载体构建第72页
        2.3 褐飞虱和chitin处理水稻原生质体细胞基因的表达检测第72页
        2.4 褐飞虱和chitin处理水稻原生质体细胞氧爆发的检测第72-73页
        2.5 褐飞虱体内与LecRK互作的分子筛选第73-75页
        2.6 互作蛋白酵母点对点互作验证第75页
        2.7 互作蛋白CoIP互做验证第75-77页
        2.8 候选蛋白对LecRK自身磷酸化的检测第77-78页
        2.9 体外LecRK蛋白的诱导表达第78-79页
        2.10 LecRK及其同源基因之间的研究第7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9-89页
        3.1 褐飞虱和chitin处理水稻原生质体细胞基因的表达检测第79-81页
        3.2 褐飞虱和chitin处理水稻原生质体细胞氧爆发的检测第81页
        3.3 褐飞虱体内与LecRK互作的分子筛选第81-84页
        3.4 候选蛋白酵母点对点互做验证第84-85页
        3.5 候选蛋白CoIP互做验证第85页
        3.6 候选蛋白对LecRK表达量及自身磷酸化的检测第85-87页
        3.7 体外LecRK蛋白的诱导表达第87页
        3.8 LecRK及其同源基因之间的研究第87-89页
    4. 讨论第89-91页
第四章 抗感褐飞虱水稻的microRNA分析第91-120页
    1. 前言第91页
    2. 材料方法第91-96页
        2.1 实验材料第91页
        2.2 小RNA测序文库的制备与测序第91-92页
        2.3 小RNA测序数据分析第92-94页
        2.4 定量PCR验证第94-95页
        2.5 靶基因验证第95-96页
    3. 结果分析第96-116页
        3.1 小RNA测序结果概述第96-100页
        3.2 novel miRNA和结构预测第100-104页
        3.3 0h两种材料的差异第104-107页
        3.4 两种材料相同时间点共同差异表达的miRNA第107-108页
        3.5 两种材料相同时间点特异差异表达的miRNA第108-116页
        3.6 靶基因验证第116页
    4. 讨论第116-120页
第五章 总讨论第120-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41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浓度雷公藤甲素通过干扰DNA损伤修复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的研究
下一篇:乳腺癌微环境CAF细胞miR-205/YAP1信号轴调控VEGF非依赖性血管形成及促肿瘤生长与转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