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机车工程论文--动车、动车组(动力列车)论文

横风作用下动车组通过挡风墙缺口的气动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1页
        1.2.2 国内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1-13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3-14页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第15-25页
    2.1 流场数值计算方法第15-17页
        2.1.1 常用的离散化方法第15页
        2.1.2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思想第15-17页
        2.1.3 常用的离散格式第17页
    2.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第17-19页
        2.2.1 质量守恒方程第17-18页
        2.2.2 动量守恒方程第18-19页
    2.3 湍流模型第19-21页
        2.3.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第19页
        2.3.2 标准k-ε两方程模型第19-21页
    2.4 流场求解方法第21页
    2.5 动网格模型第21-23页
        2.5.1 网格更新方法第22页
        2.5.2 动态分层更新方法介绍第22-23页
    2.6 UDF简介第23-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动车组过挡风墙缺口处模型建立第25-36页
    3.1 挡风墙模型第25-26页
    3.2 横风模型第26-27页
    3.3 列车的气动特性第27-29页
    3.4 基本假设第29页
    3.5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29-35页
        3.5.1 几何模型第29-30页
        3.5.2 确定计算区域第30页
        3.5.3 网格划分第30-32页
        3.5.4 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第32-33页
        3.5.5 监测点分布规划第33-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160km/h动车组通过挡风墙缺口处的数值计算第36-46页
    4.1 恒定横风30m/s下动车组车体两侧中部监测点压力对比分析第36-38页
    4.2 对数分布横风30m/s下动车组过挡风墙缺口处的数值计算第38-41页
        4.2.1 对数分布横风30m/s下动车组车体两侧中部监测点压力对比分析第38-40页
        4.2.2 对数分布横风30m/s下动车组的气动力系数分析第40-41页
    4.3 恒定横风与对数分布的横风下160km/h动车组监测点压力对比第41-43页
    4.4 恒定横风与对数分布的横风下160km/h动车组计算结果分析第43-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200km/h动车组过挡风墙缺口处的数值计算第46-56页
    5.1 无横风下200km/h动车组通过挡风墙缺口处的数值计算第46-48页
    5.2 横风25m/s下200km/h动车组通过挡风墙缺口处的数值计算第48-52页
        5.2.1 横风25m/s下200km/h动车组车体两侧中部监测点压力对比分析第48-50页
        5.2.2 横风25m/s下200km/h动车组的气动力系数分析第50-52页
    5.3 无横风与横风25m/s下200km/h动车组压力对比分析第52-54页
        5.3.1 两种工况下头车周围流场分析对比第52-53页
        5.3.2 两种工况下车体表面压力对比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六章 横风20m/s下250km/h动车组过挡风墙缺口处的数值计算第56-70页
    6.1 动车组鼻尖处监测点压力变化第56-57页
    6.2 气动力系数分析第57-64页
        6.2.1 动车组的横向力系数分析第57-58页
        6.2.2 动车组的升力系数分析第58-60页
        6.2.3 动车组的阻力系数分析第60-62页
        6.2.4 动车组的倾覆力矩系数分析第62-64页
    6.3 计算结果压力云图和速度矢量图分析第64-66页
    6.4 三种工况下头车气动力系数对比第66-68页
    6.5 三种工况下鼻尖压力对比分析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动车组设备温度监测系统研究
下一篇:352226X2-2RZ型滚动轴承密封罩压装的热力耦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