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两类特殊盗窃行为定性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 第9-16页 |
1.1 窃取公权力机关占有的本人财产的情形 | 第9-11页 |
1.1.1 案例 | 第9-10页 |
1.1.2 案例分析 | 第10-11页 |
1.2 窃取一般私人主体占有的本人财产的情形 | 第11-12页 |
1.2.1 案例 | 第11-12页 |
1.2.2 案例分析 | 第12页 |
1.3 争议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第2章 盗窃罪保护法益对两类特殊盗窃行为定性的影响 | 第16-26页 |
2.1 学说梳理 | 第16-19页 |
2.1.1 域外学说 | 第16-18页 |
2.1.2 国内学说 | 第18-19页 |
2.2 两类特殊盗窃行为基于不同法益的定性分歧 | 第19-21页 |
2.2.1 窃取公权力机关合法占有本人财物的行为定性分歧 | 第19-21页 |
2.2.2 窃取一般私人主体合法占有本人财物的行为定性分歧 | 第21页 |
2.3 以所有权为核心的层次法益说的提出 | 第21-26页 |
2.3.1 占有不是财产犯罪的法益 | 第22-23页 |
2.3.2 所有权作为盗窃罪法益在适用中的问题与固有缺陷 | 第23-24页 |
2.3.3 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层次法益说 | 第24-26页 |
第3章 “公共财产”条款对两类特殊盗窃行为定性的影响 | 第26-30页 |
3.1 国内学者对刑法规定的“以公共财产论条款”之解读 | 第26-27页 |
3.2 该条款解读差异对两类特殊盗窃行为定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公权力机关合法占有的私人财产之性质认定 | 第28-30页 |
第4章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对两类特殊盗窃行为定性的影响 | 第30-34页 |
4.1 两类特殊盗窃行为中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4.2 盗窃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 第31-34页 |
4.2.1 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 | 第31-32页 |
4.2.2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 | 第32-34页 |
第5章 两类特殊盗窃行为的定性 | 第34-36页 |
5.1 窃取公权力机关合法占有的本人财产之行为定性 | 第34-35页 |
5.2 窃取一般私人主体合法占有的本人财产之行为定性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导师简介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4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