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软件定义网络的数据流调度策略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主要缩写对照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软件定义网络的研究背景第13-18页
        1.1.1 传统网络的问题与发展第13-15页
        1.1.2 软件定义网络架构第15-17页
        1.1.3 软件定义网络控制策略第17-18页
    1.2 软件定义网络的多播数据流路由技术第18-20页
        1.2.1 多播数据流路由基础理论第18-19页
        1.2.2 软件定义网络的多播数据流传输效率第19-20页
    1.3 软件定义网络的发展方向第20-22页
    1.4 本文的工作第22-25页
        1.4.1 研究思路第22页
        1.4.2 具体内容第22-25页
第二章 几种网络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第25-35页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第25-28页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第25-26页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技术第26-28页
    2.2 数据中心网络基础理论第28-30页
        2.2.1 树状数据中心网络拓扑第28页
        2.2.2 Fat-tree数据中心网络第28-30页
    2.3 智能交通网络基础理论第30-35页
        2.3.1 智能交通系统需求分析第30-31页
        2.3.2 智能交通网络拓扑结构第31页
        2.3.3 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类型第31-35页
第三章 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流传输最小化研究第35-55页
    3.1 引言第35-37页
    3.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第37-42页
        3.2.1 系统模型第37-39页
        3.2.2 问题描述第39-42页
    3.3 数据流拆分最优化(FSO)算法第42-49页
        3.3.1 分解无限点方法第43-44页
        3.3.2 列文伯格-马夸尔特算法第44-46页
        3.3.3 FSO算法描述第46-47页
        3.3.4 时间复杂度分析第47-49页
    3.4 仿真结果第49-52页
        3.4.1 仿真设置第49页
        3.4.2 有效数据包比例比较第49-50页
        3.4.3 数据包递交率比较第50-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5页
第四章 软件定义Fat-tree数据中心网络的多播调度策略研究第55-73页
    4.1 引言第55-56页
    4.2 模型和问题描述第56-60页
        4.2.1 软件定义Fat-tree数据中心网络拓扑第57-58页
        4.2.2 多播数据流拥塞模型第58-59页
        4.2.3 拥塞代价最优化问题第59-60页
    4.3 多播数据流调度(MSaSDN)算法第60-62页
        4.3.1 MSaSDN算法描述第61页
        4.3.2 多播数据流调度例子第61-62页
    4.4 MSaSDN算法分析第62-69页
        4.4.1 下一时隙链路拥塞界第62-66页
        4.4.2 渐近最优化分析第66-69页
        4.4.3 时间复杂度分析第69页
    4.5 仿真结果第69-72页
        4.5.1 仿真设置第69-70页
        4.5.2 网络拥塞偏差比较第70页
        4.5.3 网络吞吐量比较第70-71页
        4.5.4 平均延迟比较第71-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软件定义智能交通网络的实时数据流调度策略研究第73-95页
    5.1 引言第73-75页
    5.2 拓扑和系统模型第75-81页
        5.2.1 软件定义智能交通网络(SDITN)拓扑第75-77页
        5.2.2 多播拥塞系统模型第77-79页
        5.2.3 下一时隙的链路拥塞概率第79-81页
    5.3 软件定义智能交通网络的多播数据流调度策略第81-84页
        5.3.1 多播数据流转发机制第81-83页
        5.3.2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多播数据流调度(MSaMC)算法第83-84页
    5.4 MSaMC算法分析第84-89页
        5.4.1 理论分析第84-88页
        5.4.2 时间复杂度分析第88-89页
    5.5 仿真结果第89-94页
        5.5.1 仿真设置第89页
        5.5.2 平均延迟方差比较第89-92页
        5.5.3 网络吞吐量比较第92页
        5.5.4 道路交通仿真结果第92-94页
    5.6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95-97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95-96页
    6.2 研究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第1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V2X关键技术在城市道路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功能化复合纳米材料构建Signal-on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相关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