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2-13页 |
2 临床研究 | 第13-21页 |
2.1 研究对象及目的 | 第13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2.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2.2 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2.2.1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2.2.2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2.2.3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2.2.4 脱落标准 | 第14页 |
2.2.5 剔除标准 | 第14-15页 |
2.2.6 终止标准 | 第15页 |
2.3 研究方案 | 第15页 |
2.4 观察方法 | 第15-16页 |
2.5 观察指标 | 第16页 |
2.5.1 近期疗效指标 | 第16页 |
2.5.2 基本情况指标 | 第16页 |
2.5.3 安全性指标 | 第16页 |
2.5.4 毒副反应 | 第16页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6-20页 |
2.6.1 瘤体大小变化评价 | 第16-17页 |
2.6.2 生活质量评定 | 第17-18页 |
2.6.3 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评定 | 第18-19页 |
2.6.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皮疹、腹泻)评测 | 第19-20页 |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8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1-33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21-25页 |
3.1.1 年龄情况 | 第21-22页 |
3.1.2 性别情况 | 第22页 |
3.1.3 吸烟史 | 第22页 |
3.1.4 病理类型 | 第22-23页 |
3.1.5 治疗前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变化比较 | 第23页 |
3.1.6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第23页 |
3.1.7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 第23-24页 |
3.1.8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常规比较 | 第24页 |
3.1.9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肾功比较 | 第24-25页 |
3.2 疗效评价比较 | 第25-28页 |
3.2.1 治疗后两组实体瘤疗效评价比较 | 第25页 |
3.2.2 治疗前后两组肿瘤标志物(CEA)变化比较 | 第25-26页 |
3.2.3 治疗前后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 第26-27页 |
3.2.4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评定比较 | 第27-28页 |
3.3 安全性评价比较 | 第28-31页 |
3.3.1 治疗前后两组血常规比较 | 第28-29页 |
3.3.2 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比较 | 第29-31页 |
3.4 不良反应比较 | 第31-33页 |
3.4.1 两组治疗后皮疹情况比较 | 第31页 |
3.4.2 两组治疗后腹泻情况比较 | 第31-33页 |
4 讨论及分析 | 第33-45页 |
4.1 选题依据 | 第33页 |
4.2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 第33-36页 |
4.2.1 肺癌的中医病名 | 第33-34页 |
4.2.2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34-35页 |
4.2.3 肺癌的辨证论治 | 第35-36页 |
4.3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的确立 | 第36-37页 |
4.4 方药分析及临床体会 | 第37-42页 |
4.4.1 方药组成 | 第37页 |
4.4.2 配伍特点 | 第37-38页 |
4.4.3 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8-41页 |
4.4.4 临床体会 | 第41-42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4.5.1 疗效评价分析 | 第42-43页 |
4.5.2 安全性评价分析 | 第43-44页 |
4.5.3 不良反应分析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1 | 第48-51页 |
文献综述 | 第51-61页 |
参考文献2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