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混合梁斜拉桥简介 | 第10-12页 |
1.1.1 斜拉桥简介 | 第10页 |
1.1.2 混合斜拉桥国内外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1.1.3 混合斜拉桥的结构特点 | 第11页 |
1.1.4 混合斜拉桥发展展望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1.2.1 超大跨度复杂体系斜拉桥施工技术 | 第12页 |
1.2.2 斜拉桥自适应无应力构型 | 第12-13页 |
1.2.3 钢箱梁斜拉桥悬臂拼装流程优化分析 | 第13页 |
1.2.4 主梁自适应无应力构形合龙的新方法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超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非线性分析理论 | 第16-48页 |
2.1 施工全过程非线性计算理论 | 第16页 |
2.2 考虑收缩徐变效应的三维连续体增量本构关系 | 第16-37页 |
2.2.1 势能增量驻值原理以及切线刚度矩阵的解构规则 | 第18-24页 |
2.2.2 带刚臂的两节点索元非线性分析 | 第24-33页 |
2.2.3 UL列式虚功增量方程和梁单元的增量刚度方程 | 第33-35页 |
2.2.4 CR法梁单元不平衡力的精确全量算法 | 第35-37页 |
2.3 拉索安装索力控制分析 | 第37-44页 |
2.3.1 斜拉索安装时的约束方程 | 第37-39页 |
2.3.2 无应力索长So与自重集度q的确定 | 第39-40页 |
2.3.3 安装索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敏感性确定 | 第40-44页 |
2.4 算例分析 | 第44-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斜拉桥自适应无应力构型的计算与调整方法 | 第48-70页 |
3.1 斜拉桥的无应力构形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 第48-56页 |
3.1.1 主梁和索塔的无应力长度 | 第48-53页 |
3.1.2 斜拉索的无应力长度 | 第53-56页 |
3.2 基于自适应求解的斜拉桥无应力构形的调整 | 第56-69页 |
3.2.1 误差修正程序 | 第56-57页 |
3.2.2 安装阶段的误差研究 | 第57-58页 |
3.2.3 斜拉索张拉 | 第58页 |
3.2.4 整体几何线形误差评估 | 第58-59页 |
3.2.5 无应力构形调整实例 | 第59-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混合梁斜拉桥悬臂拼装局部分析 | 第70-78页 |
4.1 混合梁斜拉桥悬臂施工一般流程 | 第70页 |
4.2 计算及分析对象 | 第70-71页 |
4.3 一次张拉到位对结构整体变形及内应力的影响 | 第71-73页 |
4.3.1 结构变形影响 | 第72页 |
4.3.2 结构内应力影响 | 第72-73页 |
4.4 U肋嵌补段焊接顺序对应力的影响 | 第73-77页 |
4.4.1 顶板计算结果 | 第73-74页 |
4.4.2 底板计算结果 | 第74-75页 |
4.4.3 内腹板计算结果 | 第75-76页 |
4.4.4 外腹板计算结果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基于自适应无应力构形控制的主梁合龙新方法 | 第78-96页 |
5.1 自适应标准拼接合龙法理论基础 | 第78-80页 |
5.2 主要施工步骤及方法 | 第80-90页 |
5.2.1 现阶段塔梁固结验算 | 第80-81页 |
5.2.2 纵向顶推装置的设计 | 第81-87页 |
5.2.3 合龙段调整装置设计、安装 | 第87-89页 |
5.2.4 合龙段长度确定及配切 | 第89-90页 |
5.3 中跨合龙施工流程 | 第90-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