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烟粉虱带毒前后中肠基因表达分析及与病毒互作的烟粉虱蛋白筛选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5-23页
    1.1 烟粉虱第15-16页
        1.1.1 烟粉虱的概述第15页
        1.1.2 烟粉虱的危害现状第15-16页
    1.2 双生病毒第16-17页
        1.2.1 双生病毒概述第16-17页
        1.2.2 双生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第17页
    1.3 烟粉虱和双生病毒的互作第17-20页
        1.3.1 双生病毒对烟粉虱的影响第17-18页
        1.3.2 烟粉虱传毒机制第18-19页
        1.3.3 双生病毒侵染后烟粉虱基因表达的变化第19-20页
    1.4 转录组学分析对烟粉虱中肠研究的必要性第20-21页
    1.5 酵母双杂交技术第21-22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第22-23页
        1.6.1 本研究的目的第22页
        1.6.2 本研究的内容第22-23页
2 基本材料与方法第23-31页
    2.1 基本材料第23-24页
        2.1.1 供试昆虫及实验种群维持第23页
        2.1.2 供试病毒第23页
        2.1.3 主要试剂第23页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3-24页
    2.2 基本实验方法第24-31页
        2.2.1 烟粉虱隐存种的鉴定第24-25页
        2.2.2 带毒植物的获取第25-26页
        2.2.3 基因克隆第26-27页
        2.2.4 载体构建第27-28页
        2.2.5 烟粉虱虫体RNA提取第28-29页
        2.2.6 烟粉虱cDNA的制备第29页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29-31页
3 TYLCV对烟粉虱中肠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1-54页
    3.1 材料与实验方法第32-35页
        3.1.1 供试烟粉虱、病毒及植物第32页
        3.1.2 带毒烟粉虱的获取第32页
        3.1.3 烟粉虱中肠的解剖和储存第32页
        3.1.4 烟粉虱中肠RNA的提取第32-33页
        3.1.5 烟粉虱中肠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第33-34页
        3.1.6 用于qPCR的中肠和虫体的cDNA获取第34页
        3.1.7 参照基因和验证基因的选取以及引物设计第34-35页
        3.1.8 qPCR反应第35页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5-37页
        3.2.1 中肠转录组数据的拼接第35-36页
        3.2.2 中肠转录组数据注释第36页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36页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第36页
        3.2.5 qPCR数据的处理第36-37页
    3.3 结果第37-38页
        3.3.1 中肠转录组数据概况第37页
        3.3.2 中肠转录组数据注释和分类第37页
        3.3.3 差异表达基因概况第37页
        3.3.4 qPCR对转录组验证结果第37-38页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基因类别和通路富集分析第38页
    3.4 讨论第38-54页
        3.4.1 基因类别和通路富集分析第38-39页
        3.4.2 TYLCV干扰烟粉虱中肠细胞的细胞周期和DNA修复第39-40页
        3.4.3 TYLCV引起烟粉虱中肠防御反应第40-42页
        3.4.4 TYLCV侵染激活烟粉虱中肠免疫相关信号分子及通路第42-54页
4 酵母双杂筛选与病毒非结构蛋白互作的烟粉虱蛋白第54-6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4.1.1 供试文库、菌株及质粒第54-55页
        4.1.2 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诱饵载体的构建第55页
        4.1.3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55页
        4.1.4 诱饵载体质粒转入酵母细胞第55-56页
        4.1.5 诱饵载体质粒的毒性和自激活毒性试验第56页
        4.1.6 利用诱饵载体筛选烟粉虱cDNA文库第56-57页
        4.1.7 含互作克隆酵母菌株的筛选第57页
        4.1.8 阳性克隆酵母质粒提取及分离测序第57-58页
        4.1.9 阳性质粒进行酵母双杂回转验证第58页
        4.1.10 阳性质粒进行自激活验证第5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8-60页
        4.2.1 诱饵质粒的自激活和毒性第58-59页
        4.2.2 与AC2蛋白互作的烟粉虱蛋白第59页
        4.2.3 与AC3蛋白互作的烟粉虱蛋白第59页
        4.2.4 与AC4蛋白互作的烟粉虱蛋白第59-60页
    4.3 讨论第60-61页
5 总讨论第61-63页
    5.1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第62页
    5.2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62页
    5.3 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第62-63页
6 参考文献第63-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种子成熟度和活性氧溶液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下一篇:苹果茎痘病毒梨分离物和苹果茎沟病毒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血清学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