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56页 |
1.1 金属-氧簇化学的一般概念及发展历史 | 第12-16页 |
1.2 金属-氧簇的结构化学 | 第16-27页 |
1.2.1 饱和金属-氧簇构型 | 第16-17页 |
1.2.2 缺位金属-氧簇构型 | 第17-22页 |
1.2.2.1 α-Keggin 型缺位钨-氧簇 | 第18-19页 |
1.2.2.2 β-Keggin 型缺位钨-氧簇 | 第19-22页 |
1.2.3 Dawson 型缺位钨-氧簇块 | 第22-26页 |
1.2.3.1 Dawson 型饱和钨-氧簇块 | 第22-23页 |
1.2.3.2 α-Dawson 型缺位钨-氧簇块 | 第23-26页 |
1.2.3.3 β-Dawson 型缺位钨-氧簇块 | 第26页 |
1.2.4 Preyssler 型簇块 | 第26-27页 |
1.3 异金属取代的钨-氧簇的研究进展 | 第27-53页 |
1.3.1 Fe 取代的钨-氧簇 | 第27-30页 |
1.3.2 Co 取代的钨-氧簇 | 第30-35页 |
1.3.3 Ni 取代的钨氧簇 | 第35-39页 |
1.3.4 Cu 嵌入取代的钨-氧簇 | 第39-43页 |
1.3.5 Cr 嵌入取代的钨-氧簇 | 第43页 |
1.3.6 镧系金属嵌入取代的钨-氧簇 | 第43-48页 |
1.3.7 混合金属嵌入取代的钨-氧簇 | 第48-51页 |
1.3.8 金属取代 Preyssler 型簇块的钨-氧簇 | 第51-52页 |
1.3.9 小结 | 第52-53页 |
1.4 金属-氧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53-54页 |
1.4.1 催化材料 | 第53页 |
1.4.2 磁学材料 | 第53-54页 |
1.4.3 生物医药材料 | 第54页 |
1.4.4 光学材料 | 第54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 | 第54-56页 |
第2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56-62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56-57页 |
2.1.1 合成方法 | 第56-5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2.3 化学试剂和原料 | 第58-59页 |
2.4 本论文中所使用的前驱体制备 | 第59-62页 |
第3章 以{P_5W_(30)}为建筑单元构筑的过渡金属/稀土金属/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修饰的多维轮型钨-氧簇合物 | 第62-158页 |
3.1 引言 | 第62-64页 |
3.2 以{P_5W_(30)}为建筑单元构筑的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修饰的多维轮型钨-氧簇合物 | 第64-97页 |
3.2.1 化合物 3-1 和 3-2 的合成与表征 | 第64-97页 |
3.3 以{P_5W_(30)}为建筑单元构筑的稀土金属修饰的轮型钨-氧簇合物 | 第97-141页 |
3.3.1 化合物 3-3、3-4 与 3-5 的合成与表征 | 第97-141页 |
3.4 以{P_5W_(30)}为建筑单元构筑的二价铜金属修饰的轮型钨-氧簇合物 | 第141-156页 |
3.4.1 化合物 3-6 的合成与表征 | 第141-156页 |
3.5 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4章 基于四核钴取代的钨-氧簇二聚体构建的簇聚物 | 第158-189页 |
4.1 引言 | 第158-159页 |
4.2 基于四核钴取代的钨-氧簇二聚体构建的簇聚物 | 第159-188页 |
4.2.1 化合物 4-2 和 4-3 的合成与表征 | 第159-188页 |
4.3 小结 | 第188-189页 |
第5章 其它过渡金属取代的缺位钨-氧簇合物 | 第189-224页 |
5.1 引言 | 第189页 |
5.2 六核铜簇取代的夹心型二聚簇合物 | 第189-206页 |
5.2.1 化合物 5-1 的合成与表征 | 第189-206页 |
5.3 铬取代的钨-氧簇合物 | 第206-223页 |
5.3.1 化合物 5-2 和 5-3 的合成与表征 | 第206-223页 |
5.4 小结 | 第223-224页 |
结论 | 第224-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245-246页 |
致谢 | 第246-247页 |
作者简介 | 第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