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抗腐蚀石油套管钢简介 | 第11-12页 |
1.2 圆坯连铸技术的发展 | 第12-14页 |
1.2.1 国外圆坯连铸技术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圆坯连铸技术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3 连铸二次冷却概述 | 第14-19页 |
1.3.1 连铸二次冷却技术 | 第14-15页 |
1.3.2 连铸二次冷却冶金准则制度 | 第15-16页 |
1.3.3 连铸二次冷却控制 | 第16-18页 |
1.3.4 连铸二次冷却水量的确定 | 第18-19页 |
1.4 连铸坯的凝固特性 | 第19-20页 |
1.5 连铸坯凝固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进展 | 第20-23页 |
1.6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1.6.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3页 |
1.6.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26CrMoVTiB钢的凝固特性研究 | 第25-43页 |
2.1 26CrMoVTiB钢化学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 第25-27页 |
2.2 流动性的测定与分析 | 第27-29页 |
2.2.1 实验内容 | 第27-28页 |
2.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2.3 体收缩和线收缩性能的测定与分析 | 第29-32页 |
2.3.1 体收缩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2 线收缩的测定 | 第30-32页 |
2.4 膨胀性能的测定与分析 | 第32-37页 |
2.4.1 实验内容 | 第32-33页 |
2.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2.5 凝固过程及相变点的分析 | 第37-40页 |
2.6 小结 | 第40-43页 |
第3章 圆坯连铸凝固过程数学模型 | 第43-61页 |
3.1 ProCAST软件简介 | 第43-44页 |
3.2 凝固传热数学模型 | 第44-48页 |
3.2.1 凝固传热过程中的假设 | 第44-45页 |
3.2.2 模型时空坐标系的建立 | 第45-46页 |
3.2.3 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46页 |
3.2.4 有限差分求解 | 第46-48页 |
3.3 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48-51页 |
3.3.1 初始条件 | 第48-49页 |
3.3.2 边界条件选择 | 第49-51页 |
3.4 物性参数与运行参数的选择及处理 | 第51-56页 |
3.4.1 热物性参数选择及处理 | 第51-53页 |
3.4.2 运行参数选择及处理 | 第53-56页 |
3.5 CAFE数学物理模型 | 第56-58页 |
3.5.1 非均质形核 | 第56页 |
3.5.2 枝晶尖端生长动力学 | 第56-57页 |
3.5.3 CA法与FE耦合 | 第57页 |
3.5.4 CAFE模型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3.5.5 模型中参数处理 | 第58页 |
3.6 小结 | 第58-61页 |
第4章 圆坯连铸凝固过程模拟 | 第61-87页 |
4.1 圆坯模拟结果工业试验验证 | 第61-63页 |
4.1.1 凝固传热模型验证 | 第62-63页 |
4.1.2 微观组织模型验证 | 第63页 |
4.2 圆坯凝固过程模拟分析 | 第63-69页 |
4.3 26CrMoVTiB钢凝固传热行为研究 | 第69-79页 |
4.3.1 凝固传热温度曲线分析 | 第70-72页 |
4.3.2 固相率分析 | 第72-76页 |
4.3.3 主要凝固冷却参数分析 | 第76页 |
4.3.4 冷却速率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 第76-79页 |
4.4 连铸工艺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79-85页 |
4.4.1 过热度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 第79-81页 |
4.4.2 拉速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 第81-83页 |
4.4.3 二冷强度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 第83-85页 |
4.5 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26CrMoVTiB钢连铸工艺优化 | 第87-101页 |
5.1 优化原则 | 第88页 |
5.2 结晶器冷却优化 | 第88-91页 |
5.3 二冷区冷却优化 | 第91-98页 |
5.3.1 二冷区工艺优化分析 | 第91-97页 |
5.3.2 优化结果对比 | 第97-98页 |
5.4 小结 | 第98-10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