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300MW级凝背式供热机组的外部条件 | 第14-28页 |
2.1 主机技术条件 | 第14-16页 |
2.1.1 锅炉主要技术参数 | 第14页 |
2.1.2 汽轮机主要技术参数 | 第14页 |
2.1.3 发电机技术参数 | 第14-16页 |
2.2 3S离合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2.3 热力系统配置及运行方式的变化 | 第18-22页 |
2.3.1 主蒸汽系统 | 第18页 |
2.3.2 抽汽系统 | 第18-19页 |
2.3.3 凝结水系统 | 第19页 |
2.3.4 低加疏水排气系统 | 第19页 |
2.3.5 汽轮机本体轴封蒸汽及疏水系统 | 第19页 |
2.3.6 抽真空系统 | 第19-20页 |
2.3.7 润滑油净化贮存系统 | 第20页 |
2.3.8 供热系统 | 第20页 |
2.3.9 辅助蒸汽系统 | 第20-21页 |
2.3.10 热力设备 | 第21-22页 |
2.3.11 热力系统简图 | 第22页 |
2.4 汽机房布置方案 | 第22-26页 |
2.4.1 发电机布置方案 | 第22-24页 |
2.4.2 汽轮发电机基座轴向尺寸加长 | 第24页 |
2.4.3 四大管道的布置 | 第24页 |
2.4.4 热网首站的布置 | 第24-25页 |
2.4.5 汽机房布置简图 | 第25-26页 |
2.5 机组启、停方式及工况切换 | 第26-28页 |
2.5.1 正常启动 | 第26页 |
2.5.2 背压工况切换至抽凝工况 | 第26-27页 |
2.5.3 汽轮机背压运行停机后启动 | 第27页 |
2.5.4 故障工况 | 第27-28页 |
第3章 300MW级凝背式供热机组的主要技术方案 | 第28-33页 |
3.1 研究原则 | 第28-29页 |
3.1.1 不考虑亚临界机组方案 | 第28页 |
3.1.2 300MW级凝背机适用的外部条件 | 第28-29页 |
3.2 300MW级凝背供热机组本体结构设计方案选择 | 第29-33页 |
3.2.1 方案1和方案2基本设计思路 | 第29-30页 |
3.2.2 方案3和方案4基本设计思路 | 第30-31页 |
3.2.3 结构设计方案比较 | 第31-33页 |
第4章 凝背式供热机组的技术难点 | 第33-44页 |
4.1 概述 | 第33页 |
4.2 汽轮机本体设计 | 第33-39页 |
4.2.1 高中压缸设计 | 第33-35页 |
4.2.2 低压汽缸 | 第35页 |
4.2.3 中低压缸联通管 | 第35-36页 |
4.2.4 滑销系统 | 第36-38页 |
4.2.5 轴系稳定性分析 | 第38-39页 |
4.3 空冷机组空冷岛的防冻 | 第39-41页 |
4.3.1 空冷岛的防冻要求 | 第39-40页 |
4.3.2 排汽装置适应防冻要求 | 第40页 |
4.3.3 调整给水泵配置 | 第40页 |
4.3.4 调整疏水扩容器 | 第40-41页 |
4.4 湿冷机组凝汽器的热备用设计 | 第41页 |
4.5 热网加热器疏水系统设计 | 第41-44页 |
第5章 效益分析 | 第44-53页 |
5.1 热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 第44-50页 |
5.1.1 计算过程 | 第44-48页 |
5.1.2 典型300MW级空冷机组装机方案对比 | 第48-49页 |
5.1.3 典型300MW级湿冷机组装机方案对比 | 第49-50页 |
5.1.4 热经济指标对比结论 | 第50页 |
5.2 财务效益分析 | 第50-52页 |
5.3 社会效益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