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 2000网络优化及其应用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1.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9-10页 |
第二章 CDMA 2000技术原理 | 第10-30页 |
2.1 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 第10-15页 |
2.1.1 移动通信产生与发展 | 第10-11页 |
2.1.2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 第11-12页 |
2.1.3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 第12-13页 |
2.1.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 第13-15页 |
2.2 CDMA组网架构 | 第15-21页 |
2.2.1 CDMA系统架构 | 第15-18页 |
2.2.2 CDMA 1X网络接口 | 第18-19页 |
2.2.3 EV-DO网络接口 | 第19-21页 |
2.3 CDMA系统关键技术 | 第21-30页 |
2.3.1 码分多址接入技术 | 第21页 |
2.3.2 扩频通信技术 | 第21-23页 |
2.3.3 物理层编码技术 | 第23-24页 |
2.3.4 软切换技术 | 第24-25页 |
2.3.5 功率控制技术 | 第25-26页 |
2.3.6 分集技术 | 第26-30页 |
第三章 CDMA无线网络优化 | 第30-59页 |
3.1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简介 | 第30-32页 |
3.1.1 无线网络优化定义 | 第30页 |
3.1.2 无线网络优化目标 | 第30页 |
3.1.3 无线网络优化步骤以及工作流程 | 第30-32页 |
3.2 CDMA覆盖优化 | 第32-36页 |
3.2.1 无线覆盖优化流程 | 第32页 |
3.2.2 弱覆盖问题优化 | 第32-33页 |
3.2.3 越区覆盖问题优化 | 第33-34页 |
3.2.4 前反向链路不平衡问题优化 | 第34-35页 |
3.2.5 导频污染问题优化 | 第35-36页 |
3.3 切换及邻区优化 | 第36-39页 |
3.3.1 搜索窗优化 | 第36-38页 |
3.3.2 邻区优化 | 第38-39页 |
3.4 硬切换优化 | 第39-43页 |
3.4.1 硬切换流程 | 第39-40页 |
3.4.2 硬切换算法的选择 | 第40-43页 |
3.5 多载波优化 | 第43-47页 |
3.5.1 多载波组网的需求 | 第43-44页 |
3.5.2 多载频组网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4-45页 |
3.5.3 多载频组网的关键技术 | 第45-47页 |
3.6 掉话性能优化 | 第47-59页 |
3.6.1 掉话控制机制 | 第47-48页 |
3.6.2 掉话思路分析 | 第48-52页 |
3.6.3 常见掉话问题分析 | 第52-59页 |
第四章 江苏电信CDMA2000网络优化 | 第59-72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59页 |
4.2 居民区网络覆盖优化 | 第59-63页 |
4.2.1 项目背景 | 第59页 |
4.2.2 居民区覆盖方案分析 | 第59-63页 |
4.2.3 居民区覆盖方案总结 | 第63页 |
4.3 校园区网络覆盖优化 | 第63-66页 |
4.3.1 项目背景 | 第63-64页 |
4.3.2 校园DO业务有效覆盖优化阶段建议 | 第64-65页 |
4.3.3 校园DO呼叫失败优化实例 | 第65-66页 |
4.3.4 校园网络覆盖优化总结 | 第66页 |
4.4 城际高铁网络覆盖优化 | 第66-72页 |
4.4.1 项目背景 | 第66页 |
4.4.2 城际高铁无线环境特点 | 第66-67页 |
4.4.3 沪宁高铁覆盖优化策略 | 第67-68页 |
4.4.4 沪宁高铁优化方案 | 第68-71页 |
4.4.5 城际高铁网络覆盖总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