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章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的调查现状 | 第20-36页 |
1.1 调研地点的选取及理由 | 第20页 |
1.1.1 卫辉市简况 | 第20页 |
1.1.2 调研地选取理由 | 第20页 |
1.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介绍 | 第20-23页 |
1.2.1 性别 | 第21页 |
1.2.2 年龄 | 第21页 |
1.2.3 受教育程度 | 第21页 |
1.2.4 婚姻状况 | 第21-23页 |
1.3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现状 | 第23-36页 |
1.3.1 经济供养现状 | 第23-26页 |
1.3.2 精神慰藉现状 | 第26-29页 |
1.3.3 健康及医疗现状 | 第29-32页 |
1.3.4 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现状 | 第32-36页 |
第二章 多元共治的兴起及解困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的理论应用 | 第36-40页 |
2.1 多元共治模式的兴起 | 第36页 |
2.1.1 多元共治的起源与发展 | 第36页 |
2.1.2 多元共治在我国的发展 | 第36页 |
2.2 多元共治模式解困留守老人生活问题的理论应用研究 | 第36-40页 |
2.2.1 多元共治模式的特征回应 | 第37页 |
2.2.2 多元共治解困留守老人问题的理论契合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多元共治视角下留守老人生活困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8页 |
3.1 经济贫困导致经济供养不足 | 第40-42页 |
3.1.1 经济贫困导致日常生活拮据 | 第40-41页 |
3.1.2 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导致供养水平低 | 第41页 |
3.1.3 医疗费用高导致生活负担重 | 第41-42页 |
3.2 文化素质低下导致精神慰藉缺失 | 第42-43页 |
3.2.1 文化素质低导致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 | 第42-43页 |
3.2.2 文化素质低下导致家庭内部精神文化生活残缺 | 第43页 |
3.2.3 文化素质低下导致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 第43页 |
3.3 医疗意识与医疗资源双重缺失导致健康状况堪忧 | 第43-44页 |
3.3.1 医疗意识欠缺导致不能按时就医 | 第43-44页 |
3.3.2 医疗资源短缺导致不能满足需求 | 第44页 |
3.4 多元主体权责模糊导致公共服务供需不对称 | 第44-48页 |
3.4.1 多元主体权责模糊导致对策制定上出现偏差 | 第44-45页 |
3.4.2 多元主体权责模糊导致留守老人多样性需求被忽视 | 第45页 |
3.4.3 多元主体权责模糊导致多元主体介入渠道受限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多元共治模式解困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的实践探索 | 第48-54页 |
4.1 政府主导,做好掌舵者 | 第48-50页 |
4.1.1 强化主体责任,出台针对性政策法规 | 第48页 |
4.1.2 构建监督网络,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 第48-49页 |
4.1.3 增加专项财政计划,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 第49页 |
4.1.4 建立互动反馈机制,确保供需一致 | 第49-50页 |
4.2 市场优化,丰富留守老人生活困境供给资源 | 第50-51页 |
4.2.1 企业加大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供给 | 第50页 |
4.2.2 发掘老龄人口潜力,促进留守老人老龄产业兴起 | 第50-51页 |
4.3 社会协同,弥补漏洞 | 第51-52页 |
4.3.1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互助模式 | 第51页 |
4.3.2 专业性非盈利组织走进留守老人公共服务 | 第51-52页 |
4.4 家庭参与,强化养老功能 | 第52页 |
4.4.1 留守老人自身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 第52页 |
4.4.2 子女不丢孝道,注重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 | 第52页 |
4.5 各主体相互合作,共同行动 | 第52-54页 |
4.5.1 资源共享,全面掌握留守老人的相关信息 | 第52-53页 |
4.5.2 相互合作,掌握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的实时动态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