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一)研究背景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动向第10-15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0-14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5页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及创新点第15-16页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6页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17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16页
        (二)调查研究法第16页
        (三)比较研究法第16-17页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相关理论阐述第17-28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渊源第17-21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渊源第17-19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基础第19-21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第21-25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界定第21-24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第24-25页
    三、社会思潮的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第25-28页
        (一)社会思潮的概念界定第25-26页
        (二)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第26-28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28-41页
    一、社会思潮在我国盛行的原因第28-29页
    二、当前我国盛行的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第29-35页
        (一)当前我国盛行的四大社会思潮第29-33页
        (二)四大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第33-35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35-38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第35-37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可能性第37-38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第38-41页
        (一)始终确保我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第38-39页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第39页
        (三)敢于并善于分析、批判和抵制错误的社会思潮第39-40页
        (四)创新方式和手段以科学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第40页
        (五)始终坚持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引领的最终目标第40-41页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面临的挑战与原因分析第41-52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取得的成效分析第41-43页
        (一)增强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第41页
        (二)引导并规范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第41-42页
        (三)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第42页
        (四)推动文化强国的构建第42-43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面临的挑战分析第43-47页
        (一)对引领工作的认知偏差,导致贯彻不力第43-45页
        (二)重点群体表率、示范作用的缺位第45页
        (三)宣传阵地薄弱、立场不坚定第45-46页
        (四)引领制度监管不到位第46页
        (五)引领场所的践行主动力欠缺第46-47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第47-52页
        (一)相关理论的错误理解第47-48页
        (二)多元社会思潮的盛行第48-49页
        (三)虚拟网络环境的冲击第49页
        (四)复杂社会环境的阻碍第49-52页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路径第52-66页
    一、加强研究,确保理论引领第52-57页
        (一)研究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巩固引领主导性第52-54页
        (二)把握与控制社会思潮的基本理论及发展趋势,增强引领针对性第54-55页
        (三)领会与掌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本原则,提升引领有效性第55-56页
        (四)学习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提高引领实效性第56-57页
    二、强化践行,夯实实践引领第57-66页
        (一)关注重点群体,扩大引领号召力第57-59页
        (二)拓展宣传阵地,提高引领影响力第59-61页
        (三)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引领保障力第61-62页
        (四)凝聚社会合力,提高引领凝聚力第62-63页
        (五)优化引领环境,扩大引领有效力第63-66页
结语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致谢第72-74页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像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多元共治模式下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研究--以河南省卫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