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1-13页 |
1.2.1 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2.2 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1.2.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19页 |
2.1 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2 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技术发展问题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2.1 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2.2.2 相关的实证研究 | 第16-17页 |
2.3 “技术发展陷阱”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我国西部制造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与技术发展概况 | 第19-27页 |
3.1 西部地区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概况 | 第19-22页 |
3.1.1 国际生产网络的嵌入状况 | 第19-20页 |
3.1.2 国内生产网络的嵌入状况 | 第20-21页 |
3.1.3 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构特征 | 第21-22页 |
3.2 制造业行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概况 | 第22-24页 |
3.3 西部地区制造业技术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技术发展陷阱”的识别 | 第27-31页 |
4.1 测算“技术发展陷阱”的理论分析 | 第27页 |
4.2 测算“技术发展陷阱”的实证分析 | 第27-30页 |
4.2.1 实证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4.2.2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 | 第28页 |
4.2.3 实证分析 | 第28-30页 |
4.3 本章总结 | 第30-31页 |
第五章 “技术发展陷阱”产生机理:直接技术进步视角 | 第31-40页 |
5.1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31-35页 |
5.1.1 理论模型基本假设 | 第31页 |
5.1.2 理论模型均衡分析 | 第31-33页 |
5.1.3 直接技术进步机制分析 | 第33-35页 |
5.2 “技术发展陷阱”产生机理的实证分析 | 第35-39页 |
5.2.1 实证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5.2.2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5.2.3 实证分析 | 第37-39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39-40页 |
第六章 “技术发展陷阱”产生机理:间接技术进步视角 | 第40-52页 |
6.1 基于内生技术企业行为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40-42页 |
6.1.1 理论模型假设 | 第40页 |
6.1.2 理论模型设定 | 第40-41页 |
6.1.3 理论模型分析 | 第41-42页 |
6.2 “技术发展陷阱”产生机理的实证分析 | 第42-51页 |
6.2.1 三重分解全要素生产率 | 第42-47页 |
6.2.2 实证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6.2.3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 | 第47-48页 |
6.2.4 实证分析 | 第48-51页 |
6.3 本章总结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52-5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7.2 政策启示 | 第53-54页 |
7.2.1 政府层面 | 第53页 |
7.2.2 企业层面 | 第53-54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附录B (实证数据) | 第6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