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可见光通信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2 可见光MIMO系统原理介绍 | 第14-33页 |
2.1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构成 | 第14-18页 |
2.1.1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发射部分 | 第14-16页 |
2.1.2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 | 第16-17页 |
2.1.3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接收部分 | 第17-18页 |
2.2 可见光通信调制技术简介 | 第18-26页 |
2.2.1 开关键控调制技术 | 第18-20页 |
2.2.2 脉冲类调制技术 | 第20-23页 |
2.2.3 OFDM调制技术 | 第23-26页 |
2.3 MIMO技术介绍 | 第26-28页 |
2.3.1 传统的SISO系统 | 第26-27页 |
2.3.2 多天线MIMO系统 | 第27-28页 |
2.4 MIMO技术应用到可见光通信 | 第28-32页 |
2.4.1 非成像式可见光MIMO系统 | 第28-30页 |
2.4.2 成像式可见光MIMO系统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可见光MIMO系统建模及调制技术比较 | 第33-50页 |
3.1 可见光MIMO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33-36页 |
3.1.1 发射端光源布局 | 第33-34页 |
3.1.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34页 |
3.1.3 可见光照度分布 | 第34-36页 |
3.2 通信链路分析 | 第36-40页 |
3.2.1 视距链路 | 第37-39页 |
3.2.2 非视距链路 | 第39-40页 |
3.3 信道特性分析 | 第40-45页 |
3.3.1 信噪比分析 | 第41-43页 |
3.3.2 信道容量分析 | 第43-45页 |
3.4 MIMO接收端检测算法分析 | 第45-47页 |
3.4.1 ZF检测算法 | 第45-46页 |
3.4.2 MMSE检测算法 | 第46-47页 |
3.5 不同调制技术仿真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亮度调制 | 第50-65页 |
4.1 脉冲幅值不可调的亮度调制技术 | 第50-56页 |
4.1.1 归零开关键控调制 | 第50-51页 |
4.1.2 变长开关键控调制 | 第51-52页 |
4.1.3 变长PPM调制 | 第52-53页 |
4.1.4 多脉冲频率调制(MPPM) | 第53-54页 |
4.1.5 可变多脉冲频率调制(VMPPM) | 第54-55页 |
4.1.6 PPM+PWM联合亮度调制 | 第55-56页 |
4.2 脉冲幅值可调的亮度调制技术 | 第56-60页 |
4.2.1 PPM平均调制 | 第56-58页 |
4.2.2 脉冲幅值可调的多脉冲频率调制(PAM-VMPPM) | 第58页 |
4.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4.3 MIMO系统下改进的亮度调制技术 | 第60-64页 |
4.3.1 MIMO系统下的PPM平均调制 | 第61页 |
4.3.2 MIMO系统下的PAM-VMPPM调制 | 第61-62页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