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陶湾岩块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2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2.1.1 北秦岭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2.2 洛南—栾川断裂带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宏观变形特征 | 第22-28页 |
3.1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的宏观构造特征 | 第22-26页 |
3.1.1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面理特征 | 第22页 |
3.1.2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线理特征 | 第22-24页 |
3.1.3 宏观构造剖面特征 | 第24-26页 |
3.2 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的微观变形特征 | 第28-36页 |
4.1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的共生矿物特征及变质特征 | 第28-29页 |
4.2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的显微变形分析 | 第29-35页 |
4.2.1 方解石的变形特征 | 第29-30页 |
4.2.2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的显微变形特征 | 第30-35页 |
4.3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形成条件分析 | 第36-53页 |
5.1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形成温度的确定 | 第36-40页 |
5.1.1 方解石温度计 | 第36-38页 |
5.1.2 电子探针测试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5.2 陶湾岩块碳酸质糜棱岩的应力应变条件 | 第40-51页 |
5.2.1 岩石形成时的差异应力 | 第40-42页 |
5.2.2 岩石有限应变分析 | 第42-51页 |
5.2.2.1 有限应变测量方法 | 第43页 |
5.2.2.2 有限应变测量结果 | 第43-51页 |
5.3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