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纳米材料 | 第10-12页 |
1.1.1 纳米材料的分类 | 第10-11页 |
1.1.2 纳米材料的性质 | 第11-12页 |
1.1.3 纳米金属氧化物 | 第12页 |
1.2 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合成方法 | 第12-15页 |
1.2.1 沉淀法 | 第12-13页 |
1.2.3 溶胶凝胶法 | 第13页 |
1.2.4 水热法 | 第13-14页 |
1.2.5 微乳液法 | 第14-15页 |
1.3 超临界流体技术 | 第15-20页 |
1.3.1 超临界流体的原理 | 第15-16页 |
1.3.2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6-20页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超临界流体技术构建“纳米反应器”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2-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3.1 超临界强制溶液分散(SEDS)装置 | 第23-24页 |
2.3.2 SEDS法制备“纳米反应器”——包埋金属无机盐的聚合物纳米球 | 第24-26页 |
2.4 实验优化 | 第26-27页 |
2.5 表征方法和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2.5.1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27-28页 |
2.5.2 透射电子电镜(TEM) | 第28页 |
2.5.3 顶空气相色谱(HS-GC) | 第28页 |
2.6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2.6.1 优化结果及显著性分析 | 第28-30页 |
2.6.2 包埋金属无机盐聚合物纳米球的表面形貌和平均粒径 | 第30-33页 |
2.6.3 包埋金属无机盐的聚合物纳米球的TEM表征 | 第33页 |
2.6.4 包埋金属无机盐的聚合物纳米球的溶剂残留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表面碳包覆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光学性能研究 | 第36-5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6-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3.4 表征方法和性能测试 | 第37-40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0-57页 |
3.5.1 焙烧温度对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2 金属无机盐浓度对表面碳包覆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 | 第41-45页 |
3.5.3 金属无机盐浓度对表面碳包覆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物相的影响 | 第45-48页 |
3.5.4 金属无机盐浓度对表面碳包覆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光吸收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5 光催化性能 | 第49-53页 |
3.5.6 光热性能 | 第53-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表面碳包覆的复合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光学性能研究 | 第58-72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4.4 表征方法和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60-70页 |
4.5.1 多种表面碳包覆的复合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物相分析 | 第60-61页 |
4.5.2 多种表面碳包覆的复合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形貌特征和元素分析 | 第61-65页 |
4.5.3 多种表面碳包覆的复合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光吸收性能 | 第65-66页 |
4.5.4 多种表面碳包覆的复合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性能 | 第66-67页 |
4.5.5 表面碳包覆的复合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光热效果 | 第67-69页 |
4.5.6 表面碳包覆的复合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测定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