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社交软件中“阅后即焚”功能问题及优化策略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 创新点及难点第11页
    1.4 研究现状第11-16页
第1章 “阅后即焚”概述第16-22页
    1.1 “阅后即焚”诞生第16页
    1.2 “阅后即焚”国内外发展情况第16-19页
    1.3 “阅后即焚”社交软件兴起原因第19-22页
        1.3.1 信息技术与智能载体的发展第19页
        1.3.2 关注“被遗忘权”第19-20页
        1.3.3 用户寻求真实第20-22页
第2章 “阅后即焚”传播要素第22-39页
    2.1 “阅后即焚”用户第22-29页
        2.1.1 用户结构,以青年用户为中心第22-24页
        2.1.2 用户认知程度不高第24页
        2.1.3 用户使用“阅后即焚”不高第24-25页
        2.1.4 用户对“阅后即焚”态度总体乐观第25-26页
        2.1.5 “阅后即焚”社交软件用户心理第26-29页
    2.2 “阅后即焚”内容第29-34页
        2.2.1 用户信息开诚布公是“阅后即焚”主要特点第29-30页
        2.2.2 “阅后即焚”个人账号多发布原创作品,展现多样形象第30-32页
        2.2.3 “阅后即焚”媒体账号打造精品化内容第32-34页
    2.3 “阅后即焚”传播渠道第34-35页
        2.3.1 用户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发布内容第34页
        2.3.2 以竖屏方式显示内容第34-35页
        2.3.3 可穿戴设备为内容发布提供便利第35页
    2.4 “阅后即焚”传播效果第35-39页
        2.4.1 用户掌握信息流向、时长第35-36页
        2.4.2 防止病毒式传播,保护用户隐私第36-37页
        2.4.3 “阅后即焚”传播特点塑造了适度的强弱关系第37-38页
        2.4.4 “阅后即焚”功能设定打造无压力的狂欢第38-39页
第3章 “阅后即焚”存在问题第39-44页
    3.1 使用层面问题第39-40页
        3.1.1 “阅后即焚”适用场景小第39页
        3.1.2 传受双方内容同时焚毁,易暴露用户使用情况第39-40页
    3.2 技术层面问题,保密机制不完善第40-41页
    3.3 社会层面问题第41-44页
        3.3.1 易产生低俗类内容第41-42页
        3.3.2 易产生监管盲区第42-43页
        3.3.3 增加社交媒体研究难度第43-44页
第4章 “阅后即焚”发展建议第44-51页
    4.1 内容层面:内部推动+外部合作,提升内容质量第44-45页
    4.2 用户层面:优化用户体验,升级产品功能第45-46页
    4.3 使用层面:合理运用,发挥“泄气阀”作用第46-47页
    4.4 监督层面:适度监督,防止野蛮生长第47-49页
    4.5 发展前景:“用户模式”转向“营销模式”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第54-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信公众号中河北省形象呈现研究--以《河北日报》为例
下一篇:中年人微信使用满意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