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载荷谱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 第12页 |
1.2.2 轧辊磨损机理与特点 | 第12-13页 |
1.2.3 轧辊弹性变形研究的发展 | 第13-15页 |
1.2.4 接触应力研究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于影响函数法的辊系变形研究 | 第17-32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F1机架四辊轧机模型与受力分析 | 第17-19页 |
2.3 影响函数法介绍 | 第19页 |
2.4 轧辊、载荷和变形的离散化 | 第19-20页 |
2.4.1 轧辊的离散化 | 第19-20页 |
2.4.2 载荷及其对应变形的离散化 | 第20页 |
2.5 影响函数矩阵 | 第20-29页 |
2.5.1 工作辊弹性弯曲影响函数矩阵的导出 | 第21-23页 |
2.5.2 支承辊弹性弯曲影响函数矩阵的导出 | 第23-25页 |
2.5.3 工作辊弯辊力影响函数矩阵的导出 | 第25页 |
2.5.4 辊间压扁影响函数的导出 | 第25-29页 |
2.6 轧辊弹性变形的矩阵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2.6.1 力—变形关系方程 | 第29页 |
2.6.2 静力平衡关系方程 | 第29-30页 |
2.6.3 变形协调关系方程 | 第30-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Hertz理论与失效主导应力分析 | 第32-38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Hertz理论基本内容 | 第32-33页 |
3.3 轧辊接触应力场分析 | 第33-36页 |
3.4 支承辊接触疲劳失效分析 | 第36-37页 |
3.4.1 剥落的失效机理 | 第36页 |
3.4.2 接触疲劳失效的主导应力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第4章 接触应力计算 | 第38-57页 |
4.1 热轧1880精轧机组主要设备参数选取 | 第38-39页 |
4.2 影响函数法矩阵模型建立 | 第39-47页 |
4.2.1 模型基本假设与单元属性划分 | 第39-40页 |
4.2.2 辊间摩擦力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4.2.3 轧辊辊形曲线 | 第41-44页 |
4.2.4 辊间接触判定 | 第44页 |
4.2.5 Matlab程序函数说明 | 第44页 |
4.2.6 计算方法 | 第44-46页 |
4.2.7 模型建立思路 | 第46-47页 |
4.3 影响函数矩阵法模型验证 | 第47-50页 |
4.4 计算中若干问题分析 | 第50-56页 |
4.4.1 单元划分粗细对结果的影响 | 第51页 |
4.4.2 弯辊力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4.4.3 最大接触应力位置判定 | 第52-53页 |
4.4.5 板宽与轧制力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6 轧辊辊径的影响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载荷谱编制 | 第57-85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现场轧制力数据说明 | 第57-59页 |
5.2.1 现场数据种类说明 | 第57-58页 |
5.2.2 现场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5.3 载荷谱的形式 | 第59-63页 |
5.3.1 支承辊转动周次n的计算 | 第59页 |
5.3.2 载荷谱的表达形式 | 第59-60页 |
5.3.3 载荷谱的作用 | 第60-63页 |
5.4 载荷谱的形成 | 第63-70页 |
5.4.1 轧制力、板宽划分段数分析 | 第63页 |
5.4.2 不同板厚、板宽下支承辊转动周次计算 | 第63-65页 |
5.4.3 不同轧制力、板宽区间支承辊转动周次计算 | 第65-67页 |
5.4.4 最终形式载荷谱 | 第67-70页 |
5.5 载荷谱验证 | 第70-83页 |
5.5.1 验证根据一:总转动周次与总钢材卷数比值稳定 | 第70-81页 |
5.5.2 验证根据二:辊间最大接触应力单元处等效疲劳损伤度值稳定 | 第81-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