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土体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土动变形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沉降计算及沉降预测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 第18-20页 |
1.5.1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8-19页 |
1.5.2 论文特色与主要成果 | 第19-20页 |
2 京张地区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34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20-22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1.2 气象 | 第20-22页 |
2.1.3 水文 | 第22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22-25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5-31页 |
2.3.1 总体构造特征 | 第25页 |
2.3.2 主要断裂构造 | 第25-31页 |
2.4 地震 | 第31-32页 |
2.5 新构造运动 | 第32-33页 |
2.6 小结 | 第33-34页 |
3 京张高铁官厅段路线工程地质条件 | 第34-46页 |
3.1 官厅段地形地貌 | 第34-35页 |
3.2 工程岩组及斜坡结构 | 第35-39页 |
3.2.1 工程岩组 | 第35-38页 |
3.2.2 斜坡结构 | 第38-39页 |
3.3 主要活动断裂 | 第39-42页 |
3.3.1 延矾盆地北缘断裂 | 第39-40页 |
3.3.2 黄土窑—土木断裂 | 第40-41页 |
3.3.3 施庄断裂 | 第41-42页 |
3.3.4 孙庄子—乌龙沟断裂 | 第42页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2-43页 |
3.4.1 地表水 | 第42-43页 |
3.4.2 地下水 | 第43页 |
3.5 人类工程活动及工程地质问题 | 第43-44页 |
3.5.1 采矿活动 | 第43-44页 |
3.5.2 人工切坡 | 第44页 |
3.6 小结 | 第44-46页 |
4 京张高铁官厅段桩端土的工程特性 | 第46-77页 |
4.1 官厅库区第四系土层结构与沉积环境 | 第46-49页 |
4.1.1 官厅库区第四系土层结构 | 第46-47页 |
4.1.2 官厅库区第四系土沉积环境 | 第47-49页 |
4.2 岩土体类型与组合 | 第49-54页 |
4.2.1 粗粒土 | 第50-52页 |
4.2.2 细粒土 | 第52-54页 |
4.3 细粒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54-63页 |
4.3.1 物理性质 | 第54-60页 |
4.3.2 力学性质 | 第60-63页 |
4.4 粘土矿物对桩端湖相土体工程特性的影响 | 第63-76页 |
4.4.1 粘土矿物成分分析 | 第64-72页 |
4.4.2 粘土矿物成分对土体工程特性的影响 | 第72-76页 |
4.5 小结 | 第76-77页 |
5 高铁深埋桩端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77-96页 |
5.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77-78页 |
5.2 试验前准备工作 | 第78-79页 |
5.3 试验加荷条件 | 第79-82页 |
5.3.1 固定加载条件 | 第79-81页 |
5.3.2 控制加载条件 | 第81-82页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2-94页 |
5.4.1 桩端土动应变特征 | 第82-86页 |
5.4.2 土动力参数确定 | 第86-94页 |
5.5 小结 | 第94-96页 |
6 循环动荷载作用下深埋桩端土变形特性的数值模拟 | 第96-107页 |
6.1 ABAQUS软件介绍 | 第96-97页 |
6.2 土体动本构模型 | 第97-101页 |
6.2.1 土体本构模型概述 | 第97-98页 |
6.2.2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本构模型 | 第98-101页 |
6.3 试验模型建立 | 第101-103页 |
6.3.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101-102页 |
6.3.2 模拟试样的模型参数 | 第102页 |
6.3.3 模拟试样的荷载设置与边界条件设置 | 第102-103页 |
6.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3-105页 |
6.4.1 动应变特性 | 第103-104页 |
6.4.2 数值模拟结果与动三轴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04-105页 |
6.5 小结 | 第105-107页 |
7 长期循环动荷载作用下桩端土的沉降 | 第107-121页 |
7.1 长期沉降量计算方法 | 第107-109页 |
7.1.1 地基沉降量的研究方法 | 第107-108页 |
7.1.2 基于桩土相互作用的沉降量计算 | 第108-109页 |
7.2 地质模型的建立与相关参数选取 | 第109-112页 |
7.2.1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109-110页 |
7.2.2 不同土层土体参数选取 | 第110-111页 |
7.2.3 高铁动车与桩体的参数选取 | 第111-112页 |
7.3 桩土相互作用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112-116页 |
7.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112页 |
7.3.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112页 |
7.3.3 装配与接触设置 | 第112-113页 |
7.3.4 网格划分技术 | 第113页 |
7.3.5 分析步中的荷载与边界条件设置 | 第113-116页 |
7.4 长期循环动荷载作用下高铁沉降量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6-119页 |
7.4.1 高铁桩基变形计算 | 第116-118页 |
7.4.2 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深度深埋桩端土沉降量对比 | 第118-119页 |
7.5 基于沉降变形的京张高铁安全运营预防措施 | 第119页 |
7.5.1 高铁路基变形量监测 | 第119页 |
7.5.2 减小高铁路基变形量的措施 | 第119页 |
7.6 小结 | 第119-121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21-123页 |
8.1 结论 | 第121-122页 |
8.2 讨论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附录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