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考试作弊类犯罪适用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考试作弊入刑的立法背景第9-10页
        1.1.2 考试作弊入罪实施后的司法实践情况数据统计第10页
    1.2 考试作弊入刑的争议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第11-12页
第二章 考试作弊犯罪的概念第12-18页
    2.1 法律的范围第12-13页
    2.2 法律规定与国家规定第13页
    2.3 国家考试第13-16页
        2.3.1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第14-15页
        2.3.2 初中毕业考试第15页
        2.3.3 注册建筑师考试与注册建造师考试第15-16页
    2.4 考试作弊行为第16-17页
    2.5 “组织”的内涵第17-18页
第三章 组织考试作弊罪适用分析第18-24页
    3.1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第18页
    3.2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疑难问题研究分析第18-21页
        3.2.1 组织考试作弊罪吸收提供试题答案、提供作弊器材的行为第18-19页
        3.2.2 组织考试作弊罪中多罪的认定第19-21页
    3.3 对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助帮助的理解第21-22页
        3.3.1 提供作弊器材的概念第21页
        3.3.2 帮助组织考试行为正犯化争议第21-22页
    3.4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既遂第22-24页
        3.4.1 既遂标准争议第22页
        3.4.2 司法审判实践第22-24页
第四章 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适用分析第24-29页
    4.1 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的构成要件第24页
    4.2 非法出售、提供试题和答案罪的难点分析第24-27页
        4.2.1 答案的定性分歧第24-25页
        4.2.2 在考场上考生相互传递纸条的行为分析第25页
        4.2.3 对于考生向考场外传送试卷的行为如何定性第25-26页
        4.2.4 对非法购买、获取试题和答案的行为的法律评析第26-27页
    4.3 向他人非法提供试题的行为实质一罪分析第27-28页
    4.4 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的既遂标准第28-29页
第五章 代替考试罪适用分析第29-32页
    5.1 代替考试罪的构成要件第29页
    5.2 司法审判实践中对于代替考试的审判观点分析第29-30页
        5.2.1 对替考者按代替考试罪处罚,不对考生(替考要约者)刑事处罚第29页
        5.2.2 对替考者和考生(替考要约者)均按代替考试罪处罚第29-30页
    5.3 代替考试行为入刑争议观点综述分析第30-31页
        5.3.1 单纯的代替考试行为不宜入罪第30页
        5.3.2 谨慎入罪第30页
        5.3.3 代替考试作弊行为应该入罪第30-31页
    5.4 代替考试罪的既遂标准第31-32页
第六章 考试作弊类犯罪余论及立法建议第32-37页
    6.1 对考试作弊类犯罪其他问题进行法律分析第32-35页
        6.1.1 考试作弊犯罪的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第32页
        6.1.2 考试作弊犯罪罪名的设定与司法审判实践的冲突第32-33页
        6.1.3 考试监考行为的刑法规制第33页
        6.1.4 介绍作弊行为的法律分析第33-34页
        6.1.5 非法窃取试卷出售行为的法律分析第34-35页
    6.2 在对考试作弊类犯罪适用分析基础上,提出立法完善建议第35-37页
        6.2.1 明确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范围第35页
        6.2.2 做好国家秘密类犯罪与考试作弊类犯罪的衔接第35页
        6.2.3 完善非罪与免予刑事处罚的规定第35-36页
        6.2.4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防治考试作弊第36-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0-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应收账款担保融资服务平台法律规制
下一篇:医疗器械损害责任的司法案例研究--以中国裁判文书网2007-2016年190个判例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