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RoF技术 | 第11-16页 |
1.2.1 RoF技术基本原理 | 第11-13页 |
1.2.2 RoF技术的优缺点 | 第13-15页 |
1.2.3 RoF技术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光载毫米波产生的方法 | 第16-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于外部调制的光载毫米波产生理论 | 第23-36页 |
2.1 MZM结构及数学模型 | 第23-26页 |
2.2 LN-MZM的模拟调制 | 第26-33页 |
2.2.1 双极性MZM | 第26-28页 |
2.2.2 双边带调制(DSB) | 第28-29页 |
2.2.3 单边带调制(SSB) | 第29-31页 |
2.2.4 载波抑制调制(OCS) | 第31-32页 |
2.2.5 三种方式对比及实现方法分析 | 第32-33页 |
2.3 LN-MZM的奇偶边带调制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DPMZM光载毫米波产生的研究 | 第36-55页 |
3.1 双平行MZM产生光载毫米波的原理 | 第36-38页 |
3.2 四倍频光载毫米波的生成 | 第38-42页 |
3.2.1 基本原理 | 第38-40页 |
3.2.2 仿真与讨论 | 第40-42页 |
3.3 六倍频光载毫米波的生成 | 第42-47页 |
3.3.1 MITP+MITP | 第42-45页 |
3.3.2 MATP+MITP | 第45-47页 |
3.4 八倍频光载毫米波的生成 | 第47-51页 |
3.4.1 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3.4.2 仿真与讨论 | 第48-51页 |
3.5 改进的DPMZM毫米波的生成 | 第51-54页 |
3.5.1 四波混频效应(FWM) | 第51-52页 |
3.5.2 二十四倍频光载波生成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级联MZM光载毫米波产生的研究 | 第55-65页 |
4.1 改进的级联MZM的光载毫米波生成原理 | 第55-57页 |
4.2 四倍频(MITP+MITP) | 第57-59页 |
4.3 六倍频 | 第59-61页 |
4.3.1 MATP+MITP | 第59-60页 |
4.3.2 MITP+MATP | 第60-61页 |
4.4 八倍频(MATP+MATP)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基于新型级联双平行MZM的光载毫米波的产生 | 第65-77页 |
5.1 新型级联双平行十六倍频毫米波产生原理 | 第65-69页 |
5.2 新型级联双平行MZM系统仿真及分析 | 第69-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