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交易罪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内幕交易罪的概念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三节 主要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内幕交易罪主体的认定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国外和台湾对内幕交易罪主体概述 | 第15-18页 |
一、美国法律对内幕人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中国台湾对内幕人的界定 | 第16-17页 |
三、日本法律对内幕人的分类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我国内幕交易罪的主体概述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我国内幕交易罪主体认定上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四节 从实践出发对我国内幕交易罪主体认定的建议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内幕信息的界定 | 第24-31页 |
第一节 国外法律对内幕信息的规定 | 第24-25页 |
一、美国法律关于内幕信息的规定 | 第24-25页 |
二、日本法律对内幕信息的界定 | 第25页 |
三、欧盟与英国对内幕信息的界定 | 第25页 |
第二节 中国对内幕信息特征的规定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内幕信息特征理论的不足及完善 | 第27-30页 |
一、规范内幕信息中公开的认定标准 | 第27-29页 |
二、内幕信息的“重大性”应当坚持主观标准 | 第29页 |
三、准确性的缺失和完善 | 第29页 |
四、相关性的范围界定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内幕交易罪客观行为难点分析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对《证券法》建议行为的定性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泄露内幕信息行为的分析 | 第32-34页 |
一、再泄露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 第32-33页 |
二、一般陈述是否构成泄露内幕信息 | 第33-34页 |
三、泄露信息的时间点 | 第34页 |
第三节 “利用”要素的性质和具体认定 | 第34-37页 |
一、美国对“利用内幕信息”行为的认定 | 第34-35页 |
二、日本对“利用内幕信息”行为的认定 | 第35页 |
三、中国对“利用内幕信息”行为的认定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我国内幕交易罪立法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刑法对新三板市场保护不足与建议 | 第38-42页 |
一、新三板市场简述 | 第38页 |
二、新三板的特点 | 第38-39页 |
三、新三板市场状况 | 第39-40页 |
四、对新三板市场中违法行为处罚过轻 | 第40-41页 |
五、加大单位犯罪的处罚力度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刑罚设置不科学 | 第42-45页 |
一、对自然人犯罪处罚过轻 | 第42-43页 |
二、内幕交易罪数额的设置不合理 | 第43-44页 |
三、刑罚种类不足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