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电能质量问题概述 | 第11-12页 |
1.1.2 三相不平衡产生的危害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改善三相不平衡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负载补偿装置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配电网络重构 | 第15-16页 |
1.2.3 三相平衡优化换相 | 第16-17页 |
1.3 任务需求分析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三相不平衡基本原理及智能换相开关总体方案设计 | 第19-29页 |
2.1 三相不平衡基本原理 | 第19-26页 |
2.1.1 三相不平衡定义 | 第19页 |
2.1.2 三相不平衡度计算 | 第19-23页 |
2.1.3 低压配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仿真分析 | 第23-26页 |
2.2 智能换相开关总体方案设计 | 第26-28页 |
2.2.1 系统总体方案 | 第26-27页 |
2.2.2 智能换相开关设计原则 | 第27页 |
2.2.3 智能换相开关配置原则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智能换相开关的三相不平衡换相策略 | 第29-41页 |
3.1 换相策略方案设计 | 第29页 |
3.2 建立三相负荷不平衡换相模型 | 第29-31页 |
3.2.1 三相电流不平衡度 | 第30-31页 |
3.2.2 最少的换相动作 | 第31页 |
3.3 三相负荷不平衡换相模型的求解 | 第31-35页 |
3.3.1 粒子群算法基本理论 | 第32页 |
3.3.2 多目标优化方案 | 第32-33页 |
3.3.3 模型求解过程 | 第33-35页 |
3.4 实验仿真分析 | 第35-40页 |
3.4.1 实例条件 | 第35-36页 |
3.4.2 换相仿真分析过程 | 第36-38页 |
3.4.3 换相仿真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换相控制装置硬件及软件设计 | 第41-58页 |
4.1 换相控制装置总体构成 | 第41-42页 |
4.2 微处理器TMS320F2812接口设计 | 第42页 |
4.3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 第42-45页 |
4.3.1 电压、电流互感器及其辅助电路 | 第42-45页 |
4.3.2 抗混叠滤波电路 | 第45页 |
4.4 交-直流转换及模数转换模块的设计 | 第45-46页 |
4.4.1 交-直流转换电路 | 第45-46页 |
4.4.2 模数转换模块 | 第46页 |
4.5 ADS8364与DSP的接口设计 | 第46-47页 |
4.6 GPRS通信模块设计 | 第47-49页 |
4.6.1 LPC2132与MC55接口设计 | 第47-48页 |
4.6.2 MC55与SIM卡接口设计 | 第48-49页 |
4.7 显示模块设计 | 第49-51页 |
4.8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 第51-52页 |
4.9 换相控制装置软件设计 | 第52-57页 |
4.9.1 换相控制装置软件总体框架 | 第52-53页 |
4.9.2 电网参数采集及数据处理程序 | 第53-55页 |
4.9.3 GPRS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第55-57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换相执行终端硬件及软件设计 | 第58-70页 |
5.1 换相执行终端相间切换工作原理 | 第59-61页 |
5.2 换相执行终端相间切换时刻分析 | 第61-64页 |
5.3 换相执行终端硬件设计 | 第64-67页 |
5.3.1 过零检测模块 | 第64-65页 |
5.3.2 切换动作单元设计 | 第65-67页 |
5.4 换相执行终端软件设计 | 第67-69页 |
5.4.1 换相执行终端主控程序设计 | 第67-69页 |
5.4.2 换相程序设计 | 第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 | 第70-82页 |
6.1 系统调试 | 第70-76页 |
6.1.1 信号调理电路调试及仿真 | 第70-71页 |
6.1.2 换相执行终端仿真实验 | 第71-75页 |
6.1.3 装置通信功能测试 | 第75-76页 |
6.2 智能换相开关系统样机测试 | 第76-79页 |
6.2.1 智能换相开关系统样机 | 第76-77页 |
6.2.2 单台智能换相开关换相测试 | 第77-79页 |
6.3 智能换相开关系统挂网实验 | 第79-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2-84页 |
7.1 结论 | 第82页 |
7.2 展望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