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研究现状回顾 | 第13-15页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近代视域下的《诗经》学概况与转型分析 | 第17-87页 |
第一节 近代之前《诗经》学的简要回顾 | 第17-24页 |
第二节 近代早期学者的探索性《诗经》研究 | 第24-28页 |
一、廖平的《诗经》研究 | 第24-25页 |
二、刘师培的《诗经》研究 | 第25-26页 |
三、梁启超的《诗经》研究 | 第26-27页 |
四、王国维的《诗经》研究 | 第27页 |
五、鲁迅的《诗经》研究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胡适的《诗经》研究 | 第28-42页 |
一、胡适的《诗》学观 | 第29-37页 |
二、胡适治《诗》方法及对《诗经》整理的意见 | 第37-40页 |
三、胡适《诗经》学的意义与不足 | 第40-42页 |
第四节 顾颉刚的《诗经》研究 | 第42-65页 |
一、顾颉刚的《诗》学观 | 第43-56页 |
二、顾颉刚的治《诗》方法 | 第56-63页 |
三、顾颉刚《诗》学的影响与不足 | 第63-65页 |
第五节 近代其他学者的《诗经》研究 | 第65-73页 |
一、古史辨派的其他学者的《诗经》研究 | 第65-71页 |
二、郭沫若、刘大白、俞平伯的《诗经》研究 | 第71-73页 |
第六节 近代《诗经》学转型的特征与原因 | 第73-87页 |
一、近代《诗经》学转型的特征 | 第73-77页 |
(一) 重构文学经典的《诗经》 | 第73页 |
(二) 疑古中突破《诗经》的经学藩篱 | 第73-75页 |
(三) 多种研究方法的应用 | 第75-77页 |
二、近代《诗经》学转型的原因分析 | 第77-87页 |
(一) 近代《诗经》学转型的内在理路 | 第78-82页 |
(二) 近代《诗经》学转型的外缘影响 | 第82-87页 |
第二章 近代《诗经》学转型的内在理路之一:《诗经》文学阐释的历史演进 | 第87-133页 |
第一节 先秦两汉:《诗经》文学阐释的萌芽 | 第87-96页 |
一、先秦《诗经》文学阐释概述 | 第88-92页 |
(一) “季札观乐”的审美性评价 | 第89-90页 |
(二) 孔子对《诗》的文学性解读 | 第90-91页 |
(三)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对《诗》的文学接受 | 第91-92页 |
二、汉代《诗经》文学阐释概述 | 第92-96页 |
(一) 《诗序》的“缘情”论 | 第93-94页 |
(二) 《毛传》《郑笺》对《诗》的文学性解读 | 第94-95页 |
(三) 《焦氏易林》的《诗》学观 | 第95-96页 |
第二节 魏晋至唐《诗经》文学阐释的新变 | 第96-107页 |
一、魏晋六朝《诗经》文学阐释概述 | 第96-102页 |
(一) 谢氏家族品诗 | 第97-99页 |
(二) 刘勰《文心雕龙》对《诗经》的阐释 | 第99-100页 |
(三) 钟嵘《诗品》中的《诗经》阐释 | 第100-102页 |
二、唐代的《诗经》文学阐释 | 第102-107页 |
(一) 《毛诗正义》的系统说解 | 第102-105页 |
(二) 唐代各具特色的《诗经》文学阐释概说 | 第105-107页 |
第三节 两宋《诗经》文学阐释的拓展 | 第107-110页 |
一、欧阳修——从文本出发探求诗歌本义 | 第107-108页 |
二、朱熹——对《国风》性质的解读 | 第108-110页 |
三、宋人以文学解《诗》的其他表现 | 第110页 |
第四节 元明《诗经》文学阐释的深化 | 第110-116页 |
一、戴君恩——专注于《国风》评点 | 第111-112页 |
二、万时华——倾心于《雅》《颂》品评 | 第112-113页 |
三、孙鑛——以文论风格评《诗》 | 第113-114页 |
四、其他学者对《诗经》的文学阐释 | 第114-116页 |
第五节 清代《诗经》文学阐释的高涨 | 第116-133页 |
一、文学评点类的《诗经》研究 | 第116-119页 |
(一) 牛运震《诗志》 | 第116-118页 |
(二) 陈继揆《读风臆补》 | 第118-119页 |
二、诗话中的《诗经》研究 | 第119-123页 |
(一) 王夫之《诗译》 | 第119-121页 |
(二) 沈德潜《说诗晬语》 | 第121-122页 |
(三) 袁枚《随园诗话》 | 第122-123页 |
三、独立思考派的《诗经》研究 | 第123-133页 |
(一) 姚际恒《诗经通论》 | 第124-126页 |
(二) 崔述《读风偶识》 | 第126-128页 |
(三) 方玉润《诗经原始》 | 第128-133页 |
第三章 近代《诗经》学转型的内在理路之二:《诗经》学史中的疑古思想 | 第133-165页 |
第一节 先秦至唐《诗经》学史中零星出现的疑古思想 | 第134-137页 |
一、先秦至汉《诗经》学史中的疑古思想 | 第134-135页 |
(一) 今、古文经学之争 | 第134页 |
(二) 郑玄对今、古文经学的调和 | 第134-135页 |
二、魏晋至唐《诗经》学史中的疑古思想 | 第135-137页 |
(一) 王学与郑学之争 | 第135页 |
(二) 成伯玛《毛诗指说》 | 第135-137页 |
第二节 两宋至明《诗经》学史中蔚为大观的疑古思想 | 第137-146页 |
一、宋代疑古思想的特点 | 第137-138页 |
二、北宋时期《诗经》研究中的疑古思想 | 第138-143页 |
三、南宋时期《诗经》研究中的疑古思想 | 第143-146页 |
第三节 清代《诗经》学史中轰轰烈烈的疑古思想 | 第146-165页 |
一、独立思考派的“疑古辨伪” | 第147-156页 |
(一) 姚际恒——《诗序》《诗集传》质疑的先锋 | 第148-151页 |
(二) 崔述——质疑《诗序》的高峰 | 第151-154页 |
(三) 方玉润——青胜于蓝的《诗经》质疑 | 第154-156页 |
二、晚清民初今、古文之争的复现 | 第156-165页 |
(一) 今文经学派的复兴 | 第156-160页 |
(二) 古文经学派的坚守 | 第160-161页 |
(三) 晚清民初今、古文经学的论争 | 第161-165页 |
第四章 近代《诗经》学转型的外缘影响 | 第165-179页 |
第一节 社会历史的大背景——民族、文化危机不可调和 | 第166-168页 |
第二节 专制制度崩溃的催化——专制统治与科举制度瓦解 | 第168-171页 |
一、专制统治制度终结 | 第168-169页 |
二、科举制度废除 | 第169-171页 |
第三节 西学的冲击——学术体系、研究方法等的变更 | 第171-179页 |
一、学术体系的变更 | 第171-173页 |
二、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 | 第173-174页 |
三、研究方法的变更 | 第174-179页 |
结语 | 第179-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1页 |
致谢 | 第191-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