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二章 B介子的弱衰变 | 第10-20页 |
| ·强子矩阵元的计算 | 第10-13页 |
| ·简单因子化方法 | 第10-11页 |
| ·推广的因子化方法 | 第11页 |
| ·微扰QCD方法 | 第11-12页 |
| ·QCD因子化方法 | 第12-13页 |
| ·重夸克极限下的QCD因子化 | 第13-20页 |
| ·介子光锥分布振幅 | 第13-15页 |
| ·形状因子 | 第15-16页 |
| ·领头阶的贡献 | 第16页 |
| ·可因子化的贡献 | 第16-17页 |
| ·“非因子化”的顶角修正 | 第17页 |
| ·企鹅图贡献 | 第17-18页 |
| ·旁观者硬散射的贡献 | 第18页 |
| ·湮灭图 | 第18页 |
| ·手征增强的幂次修正 | 第18-19页 |
| ·重整化标度依赖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B_c→B~(*) P, BV衰变过程的分析 | 第20-36页 |
| ·理论框架 | 第20-25页 |
| ·有效哈密顿量 | 第20页 |
| ·QCDF理论框架下的强子矩阵元 | 第20-24页 |
| ·弱湮灭图的振幅 | 第24-25页 |
| ·衰变的振幅 | 第25页 |
| ·输入参数 | 第25-28页 |
| ·CKM矩阵元 | 第25-26页 |
| ·夸克质量 | 第26页 |
| ·非微扰的强子量 | 第26-28页 |
| ·数值结果和讨论 | 第28-36页 |
| ·振幅系数 | 第29-30页 |
| ·衰变分支比 | 第30-32页 |
| ·误差讨论 | 第32-33页 |
| ·湮灭图计算结果 | 第33-34页 |
| ·湮灭图对分支比的影响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附录A 湮灭图的表达式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