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第2章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理论与过程研究 | 第17-23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含义 | 第17-18页 |
2.2.1 水利水电工程的含义 | 第17页 |
2.2.2 社会稳定的含义 | 第17-18页 |
2.2.3 风险分析的含义 | 第18页 |
2.2.4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的含义 | 第18页 |
2.3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发生的机理 | 第18-19页 |
2.4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过程 | 第19-21页 |
2.4.1 风险因素的预识别 | 第19页 |
2.4.2 风险调查 | 第19-21页 |
2.4.3 风险评估 | 第21页 |
2.4.4 防范与化解措施 | 第21页 |
2.4.5 措施落实后的风险评估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 | 第23-36页 |
3.1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3-29页 |
3.1.1 政策规划和审批程序 | 第24-25页 |
3.1.2 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 | 第25-26页 |
3.1.3 技术经济 | 第26-27页 |
3.1.4 生态环境 | 第27页 |
3.1.5 建设运行和管理 | 第27-28页 |
3.1.6 社会环境与社会舆论 | 第28-29页 |
3.2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29-35页 |
3.2.1 风险矩阵分析法 | 第29-30页 |
3.2.2 德菲尔-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30-34页 |
3.2.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实例分析—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河南段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 第36-57页 |
4.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概况 | 第36-38页 |
4.1.1 工程建设基本概况 | 第36页 |
4.1.2 建设内容和规模 | 第36-37页 |
4.1.3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 第37页 |
4.1.4 建设征地实物指标 | 第37-38页 |
4.1.5 征迁安置规划 | 第38页 |
4.2 风险因素的预识别 | 第38-39页 |
4.3 风险调查 | 第39-42页 |
4.3.1 调查范围 | 第39页 |
4.3.2 调查过程 | 第39-40页 |
4.3.3 风险调查结果 | 第40-42页 |
4.4 风险评估 | 第42-51页 |
4.4.1 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分析 | 第42页 |
4.4.2 风险等级程度评估 | 第42-51页 |
4.5 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措施 | 第51-54页 |
4.6 措施落实后的风险评估 | 第54-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