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90”后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福州市高校的调查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9页
绪论第9-17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9-11页
        一、选题缘由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1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第11-16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评述第11-13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评述第13-16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6-17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16页
        二、问卷调查法第16页
        三、个案访谈法第16-17页
第一章 “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理论解析第17-27页
    第一节 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探究第17-22页
        一、道德相对主义的概念第17-20页
        二、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标准的相对性第20-21页
        三、道德相对主义的原则与表现第21-22页
    第二节 “90后”大学生产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可能性第22-27页
        一、“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第23-24页
        二、“90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特点第24-25页
        三、“90后”大学生心智社会特征与道德相对主义的可能性第25-27页
第二章 “90后”大学生道德状况的调查概述第27-45页
    第一节 调查方法概述第27-29页
        一、调查方法第27页
        二、抽样方法第27-28页
        三、样本结构第28-29页
    第二节 “9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第29-40页
        一、“9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第30-31页
        二、“90后”大学生的道德原则与行为第31-39页
        三、“90后”大学生的道德评判第39-40页
    第三节 “90后”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简评第40-42页
        一、道德评价标准模糊化第41页
        二、公德与私德游离交差第41-42页
        三、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第42页
    第四节 “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危害分析第42-45页
        一、“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个体危害第42-43页
        二、“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社会危害第43-45页
第三章 “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原因探讨第45-53页
    第一节 “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自身因素第45-46页
        一、“90后”大学生较少自主的道德学习第45-46页
        二、“90后”大学生是非的明辨能力较薄弱第46页
        三、“90后”大学生较少独立的道德思考第46页
    第二节 “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成长环境因素第46-53页
        一、经济全球化对“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影响第47-48页
        二、文化多元化对“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影响第48页
        三、网络微文化对“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影响第48-50页
        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第50-51页
        五、教育国际化对“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影响第51-52页
        六、学校德育对“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影响第52-53页
第四章 “90后”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现象的教育对策第53-71页
    第一节 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凝聚道德共识第53-59页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53-56页
        二、主导道德事件的舆论话语第56-57页
        三、增强法治体系的道德引领第57-59页
    第二节 加强学校德育引导,提升道德能力第59-66页
        一、优化德育内容,将认知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第59-61页
        二、重构师生关系,将教师主导与师生对话相结合第61-63页
        三、重视德育考核,将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63-66页
    第三节 发挥家庭示范效应,实现正确道德认知的代际传承第66-71页
        一、家庭教育回归道徽育正轨第66-68页
        二、家庭教导正确道德判断标准第68-71页
结语第71-73页
附录第73-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致谢第83-85页
个人简历第85-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国大学的自治传统与现行自治模式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手机媒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