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 第12-15页 |
1.2.1 临界纵向通风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页 |
1.2.2 隧道顶部最高温度以及沿程温度分布 | 第13页 |
1.2.3 隧道烟气流动特性及控制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6-19页 |
2 区间隧道烟气控制模式调研 | 第19-33页 |
2.1 轨道交通典型区间隧道的线路形式 | 第19-23页 |
2.1.1 重庆轨道交通概况 | 第19-20页 |
2.1.2 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主线线路形式 | 第20-22页 |
2.1.3 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线路形式 | 第22-23页 |
2.2 轨道交通典型区间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 | 第23-28页 |
2.2.1 通风排烟模式概述 | 第23-27页 |
2.2.2 轨道6号支线通风排烟模式 | 第27-28页 |
2.3 轨道交通典型区间隧道的纵向通风模式及控制 | 第28-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3 典型区间隧道数值模拟分析 | 第33-53页 |
3.1 数学模型 | 第33-37页 |
3.1.1 基本方程组 | 第33-34页 |
3.1.2 湍流模型 | 第34-35页 |
3.1.3 FDS软件 | 第35-37页 |
3.2 网格独立性测试验证 | 第37-40页 |
3.2.1 无量纲火源直径 | 第37-38页 |
3.2.2 网格独立性测试 | 第38-40页 |
3.3 典型区间隧道的边界条件 | 第40-43页 |
3.3.1 高义口区间隧道以及车站的边界设置 | 第40-41页 |
3.3.2 高义口区间隧道室外环境的设置 | 第41-43页 |
3.4 全尺寸实体实验 | 第43-49页 |
3.4.1 实验隧道及其测试系统 | 第43-47页 |
3.4.2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47-49页 |
3.5 模拟结果可靠性验证 | 第49-53页 |
4 室外风速对典型区间隧道烟气控制的影响 | 第53-73页 |
4.1 轨道交通典型区间隧道火灾纵向通风模式的设置 | 第53-57页 |
4.1.1 典型区间隧道模型重要系数的设定 | 第53-55页 |
4.1.2 隧道火灾中危险参数及测点布置 | 第55-57页 |
4.1.3 分析对比方法 | 第57页 |
4.2 冬季室外风速对烟气控制的影响及分析 | 第57-65页 |
4.2.1 冬季实验模拟方案的设计 | 第57-58页 |
4.2.2 机械排烟方式 | 第58-62页 |
4.2.3 机械送风方式 | 第62-65页 |
4.3 夏季室外风速对烟气控制的影响及分析 | 第65-72页 |
4.3.1 夏季实验模拟方案的设计 | 第65-66页 |
4.3.2 机械排烟方式 | 第66-69页 |
4.3.3 机械送风方式 | 第69-72页 |
4.4 结论 | 第72-73页 |
5 火源位置对典型区间隧道烟气控制的影响 | 第73-89页 |
5.1 隧道火灾火源及重要参数的设置 | 第73-76页 |
5.1.1 火源的设置 | 第73-74页 |
5.1.2 重要参数的设置 | 第74页 |
5.1.3 模拟方案及测点布置 | 第74-76页 |
5.2 火源位置在着火隧道二分之一位置对烟气控制影响 | 第76-79页 |
5.3 火源位置在着火隧道四分之一位置对烟气控制影响 | 第79-83页 |
5.4 火源位置在着火隧道四分之三位置对烟气控制影响 | 第83-88页 |
5.5 结论 | 第88-8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7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