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辨析 | 第12-19页 |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含义纷争 | 第12-14页 |
(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争议评析 | 第14-15页 |
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 第15-19页 |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与庭前会议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5-16页 |
(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与律师阅卷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域外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考察及启示 | 第19-26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19-23页 |
(一)英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19-20页 |
(二)美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0-21页 |
(三)英美两国证据开示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21-23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3-26页 |
(一)德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3-24页 |
(二)法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4页 |
(三)德法两国证据开示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一、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规定 | 第26-29页 |
(一)刑事诉讼法 | 第26-27页 |
(二)司法解释 | 第27页 |
(三)地方试行规则 | 第27-29页 |
二、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试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9-32页 |
(一)制定主体不统一 | 第29页 |
(二)基本开示内容不一致 | 第29-30页 |
(三)程序规定不完善 | 第30-31页 |
(四)开示主体不全面 | 第31页 |
(五)配套救济不到位 | 第31-32页 |
(六)庭审流于形式化 | 第32页 |
三、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存在突出问题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一)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控辩双方诉讼利益的权衡 | 第33页 |
(三)社会民众法律意识不足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完善措施 | 第35-45页 |
一、开示的原则 | 第35-37页 |
(一)依法开示 | 第35页 |
(二)相互开示 | 第35-36页 |
(三)不对等开示 | 第36页 |
(四)全面开示 | 第36-37页 |
(五)公共利益豁免 | 第37页 |
二、开示的案件范围 | 第37-38页 |
三、开示的主体 | 第38-40页 |
(一)控方主体 | 第38-39页 |
(二)辩方主体 | 第39-40页 |
四、开示的证据范围 | 第40-41页 |
(一)控方的开示范围 | 第40页 |
(二)辩方的开示范围 | 第40-41页 |
五、开示的时间和地点 | 第41-42页 |
(一)开示时间 | 第41页 |
(二)开示地点 | 第41-42页 |
(三)新证据的例外开示 | 第42页 |
六、开示的保障措施 | 第42-45页 |
(一)命令开示 | 第42页 |
(二)认定事实存在或作出不利推论 | 第42-43页 |
(三)驳回起诉 | 第43页 |
(四)延期审理 | 第43页 |
(五)排除证据 | 第43-44页 |
(六)司法惩处及经济赔偿 | 第44页 |
(七)追究刑事责任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个人简历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