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共同研究趋势 | 第13页 |
(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四、选题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页 |
(一)选题的重点 | 第14页 |
(二)选题的难点 | 第14页 |
(三)选题的创新点 | 第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4-15页 |
(二)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观点 | 第16-24页 |
一、相关概念解读 | 第16-18页 |
(一)群众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群众观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 | 第18-21页 |
(一)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观 | 第18页 |
(二)人民群众认识主体观 | 第18页 |
(三)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观 | 第18-19页 |
(四)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观 | 第19-20页 |
(五)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观 | 第20-21页 |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 | 第21-24页 |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第21-22页 |
(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 第22页 |
(三)坚持群众利益至上 | 第22-23页 |
(四)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 第24-34页 |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 第24-26页 |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 | 第24-25页 |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 第25-26页 |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 第26-27页 |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的群众观 | 第26-27页 |
(二)“四不”标准体现的群众观 | 第27页 |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 第27-28页 |
(一)人民群众范围的调整 | 第27-28页 |
(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群众观 | 第28页 |
四、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 第28-31页 |
(一)“以人为本”的群众观 | 第29页 |
(二)“为民”思想体现的群众观 | 第29-31页 |
五、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 第31-34页 |
(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第31-32页 |
(二)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 第32页 |
(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坚持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意义 | 第34-37页 |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 第34页 |
二、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 | 第34-35页 |
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 | 第35页 |
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坚持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路径选择 | 第37-43页 |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认识 | 第37-38页 |
(一)坚定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决心 | 第37页 |
(二)深刻认识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 | 第37-38页 |
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 第38-40页 |
(一)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 | 第38-39页 |
(二)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 第39-40页 |
三、把人民群众置于心中最高位置 | 第40-41页 |
(一)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 第40-41页 |
(二)站稳群众立场对群众负责 | 第41页 |
四、做到尊重群众和尊重人才的统一 | 第41-43页 |
(一)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 第41-42页 |
(二)确保群众力量和人才力量的一致性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