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联合企业经济论文

基于企业嵌入视角的联盟创新网络中知识共享与创新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4-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8页
    1.2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与评述第18-22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7页
        1.3.1 高科技企业第22-24页
        1.3.2 战略联盟第24-26页
        1.3.3 联盟创新网络第26页
        1.3.4 嵌入与抉择第26-2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7-3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7-30页
        1.4.2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31-32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32-49页
    2.1 交易成本理论第32-35页
    2.2 资源基础理论第35-37页
    2.3 知识创造与组织学习理论第37-39页
    2.4 博弈理论第39-40页
    2.5 社会网络理论第40-44页
    2.6 创新理论第44-46页
    2.7 理论整合与总结第46-49页
第三章 联盟创新网络及其属性第49-79页
    3.1 R&D 投入、联盟参与与企业创新第49-57页
        3.1.1 数据、变量与模型第50-53页
        3.1.2 结果分析第53-56页
        3.1.3 结论与启示第56-57页
    3.2 市场交易、内部化经营与战略联盟第57-58页
    3.3 高科技企业创新模式第58-61页
    3.4 联盟创新网络的生成与属性分析第61-79页
        3.4.1 联盟创新网络的生成第61-64页
        3.4.2 联盟创新网络的矩阵描述第64-65页
        3.4.3 联盟创新网络的属性第65-79页
第四章 联盟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知识共享分析第79-95页
    4.1 知识共享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第79-82页
        4.1.1 知识共享的内涵第79-80页
        4.1.2 知识共享的特征第80-82页
        4.1.3 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第82页
    4.2 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2-86页
        4.2.1 基本假设第83-84页
        4.2.2 模型构建与分析第84-86页
        4.2.3 结论与启示第86页
    4.3 联盟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第86-95页
        4.3.1 基本假设第88-89页
        4.3.2 模型构建与分析第89-92页
        4.3.3 提高企业间知识共享效率的政策建议第92-95页
第五章 联盟创新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第95-119页
    5.1 网络聚集性、连通性与企业创新第95-110页
        5.1.1 理论假设第95-98页
        5.1.2 数据、变量与模型第98-103页
        5.1.3 结果分析第103-108页
        5.1.4 结论与启示第108-110页
    5.2 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与企业创新第110-119页
        5.2.1 “小世界性”与企业创新第110-112页
        5.2.2 数据、变量与模型第112-114页
        5.2.3 结果分析第114-118页
        5.2.4 结论与启示第118-119页
第六章 联盟创新网络中企业嵌入的区域效应分析第119-139页
    6.1 结构嵌入、区域位置与企业创新第119-129页
        6.1.1 理论假设第120-123页
        6.1.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第123-125页
        6.1.3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第125-128页
        6.1.4 本研究结论第128-129页
    6.2 网络嵌入性、地域根植性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第129-137页
        6.2.1 理论假设第129-131页
        6.2.2 变量与模型第131-133页
        6.2.3 结果分析第133-136页
        6.2.4 本研究结论第136-137页
    6.3 本章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第137-139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39-145页
    7.1 主要结论第139-141页
    7.2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第141-142页
    7.3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第142-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4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54-155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层油气藏复杂渗流理论与试井分析方法研究
下一篇:文本概念语义空间模型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