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3 基本原理 | 第15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5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6-21页 |
2.住区户外场地热过程及人体热舒适研究现状 | 第21-4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城市住区基本概念 | 第21页 |
2.1.2 住区户外环境基本概念 | 第21页 |
2.1.3 小气候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2.1.4 热舒适概念 | 第23页 |
2.2 外部空间形态与小气候的关系 | 第23-26页 |
2.2.1 外部空间形态研究 | 第23-24页 |
2.2.2 外部空间形态与风环境关系 | 第24页 |
2.2.3 外部空间形态与太阳辐射关系 | 第24-26页 |
2.2.4 外部空间形态与温度关系 | 第26页 |
2.3 太阳辐射到达住区外部空间界面过程 | 第26-39页 |
2.3.1 太阳辐射到达城市冠层的过程 | 第26-28页 |
2.3.2 太阳辐射由城市冠层到达外部空间表面的过程 | 第28-30页 |
2.3.3 外部空间界面受太阳辐射和释放热量的过程 | 第30-33页 |
2.3.4 外部空间界面受太阳辐射影响后加热空气的过程 | 第33-37页 |
2.3.5 外部空间剖面分区对环境热量的输出 | 第37页 |
2.3.6 太阳辐射作用于户外环境的过程小结 | 第37-39页 |
2.4 人体舒适研究现状 | 第39-43页 |
2.4.1 人体热舒适与小气候要素的研究 | 第39页 |
2.4.2 人体热舒适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温度研究 | 第39-42页 |
2.4.3 西安地区人体热舒适研究 | 第42页 |
2.4.4 人体与外界辐射换热研究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3.西安城市住区户外环境热舒适问题分析 | 第45-49页 |
3.1 西安市气候概况及不舒适月份的研究 | 第45-46页 |
3.1.1 西安城市气候概况 | 第45页 |
3.1.2 西安城市气候不舒适月份的研究 | 第45-46页 |
3.2 西安市城市住区户外环境气候不适的原因 | 第46页 |
3.2.1 温度场的影响 | 第46页 |
3.2.2 辐射场的影响 | 第46页 |
3.3 西安城市住区户外环境在气候不适的条件下使用情况 | 第46-47页 |
3.3.1 冬夏季调研目的 | 第46页 |
3.3.2 调研过程 | 第46-47页 |
3.3.3 调研结果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西安城市住区组团户外场地类型与热过程模式分析 | 第49-69页 |
4.1 组团户外场地类型建立的原因与目的 | 第49-50页 |
4.1.1 组团户外场地类型建立原因 | 第49页 |
4.1.2 组团户外场地类型建立方法 | 第49-50页 |
4.2 西安城市住区组团户外场地类型划分 | 第50-64页 |
4.2.1 建筑形体分类 | 第50-51页 |
4.2.2 建筑层高分类 | 第51-52页 |
4.2.3 平面布局调研与分类 | 第52-56页 |
4.2.4 调研统计结果 | 第56-60页 |
4.2.5 调研统计分类结论 | 第60-62页 |
4.2.6 住区组团户外场地类型建立 | 第62-64页 |
4.3 组团户外场地热过程类型 | 第64-67页 |
4.3.1 住区典型组团热过程模式研究方法 | 第64页 |
4.3.2 遮荫与直射辐射模式 | 第64-66页 |
4.3.3 冬夏季场地直射模式变化分析 | 第66-67页 |
4.3.4 基于日照分析建立的组团户外场地热过程类型 | 第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板式多层峡谷组团小区冬夏季小气候测试及实态分析 | 第69-97页 |
5.1 测试问题 | 第69页 |
5.2 测试问题分析 | 第69-72页 |
5.2.1 分析思路及假定前提 | 第69页 |
5.2.2 不同热过程模式在能量收入上的变量分析 | 第69-70页 |
5.2.3 热过程模式在支出线上的变量分析 | 第70-71页 |
5.2.4 分析小结 | 第71-72页 |
5.3 实测准备 | 第72-74页 |
5.3.1 典型住区选取及原因 | 第72页 |
5.3.2 测试住区概况及测点分布原则 | 第72-73页 |
5.3.3 测试仪器准备 | 第73-74页 |
5.4 建大南院测试基本条件分析 | 第74-76页 |
5.4.1 冬夏两季测试日气候分析 | 第74页 |
5.4.2 建大南院冬夏季住区户外日照条件分析 | 第74-75页 |
5.4.3 建大南院地面材质分布概况及材料物理属性 | 第75-76页 |
5.5 建大南院住区夏季实态分析 | 第76-89页 |
5.5.1 夏季测试点位布置平面图 | 第76-77页 |
5.5.2 夏季地面0.05米高度处24h气温变化实态 | 第77页 |
5.5.3 夏季场地材质参数分析验证 | 第77-84页 |
5.5.4 夏季墙热和地热模式分析验证 | 第84-88页 |
5.5.5 夏季测试实态分析小结 | 第88-89页 |
5.6 建大南院住区冬季实态分析 | 第89-96页 |
5.6.1 冬季测试点位布置平面图 | 第89页 |
5.6.2 冬季地面0.05米高度处24h气温变化实态 | 第89-90页 |
5.6.3 冬季场地材质参数分析验证 | 第90-91页 |
5.6.4 冬季墙热模式分析及范围验证 | 第91-96页 |
5.6.5 冬季测试实态分析小结 | 第9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6.有效阴影区与有效日直射区的建立与运用 | 第97-107页 |
6.1 有效阴影区与有效直射辐射区建立的目的、方法、及应用 | 第97-98页 |
6.1.1 建立目的 | 第97页 |
6.1.2 基本原理与假设前提 | 第97页 |
6.1.3 建立方法与运用 | 第97-98页 |
6.2 有效阴影区和有效日照区划分依据建立 | 第98-105页 |
6.2.1 有效阴影区和有效日照区划分依据建立思路 | 第98页 |
6.2.2 西安地区体感舒适直射辐射区间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 第98页 |
6.2.3 研究数据来源 | 第98-99页 |
6.2.4 数据分析与计算 | 第99-102页 |
6.2.5 体感舒适辐射值域的提出 | 第102页 |
6.2.6 体感舒适辐射值域分析与验证 | 第102-104页 |
6.2.7 不符合区间划分的数据分析 | 第104-105页 |
6.2.8 小结 | 第105页 |
6.3 西安地区有效阴影和有效日照的时段 | 第105-106页 |
6.3.1 体感舒适时段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月份选取 | 第105页 |
6.3.2 HottelModel晴天太阳辐射模型计算 | 第105-106页 |
6.3.3 西安地区冬夏季有效阴影和有效日照时段 | 第10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6.4.1 有效阴影区与有效日照区的建立 | 第106页 |
6.4.2 有效阴影区与有效日照区的设计运用 | 第106-107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7页 |
7.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附录1调研住区平面图 | 第117-127页 |
附录2冬夏至日调研住区日照分析图 | 第127-175页 |
附录3夏季测试0.05米高度处气温实态变化 | 第175-183页 |
附录4冬季测试0.05米高度处气温实态变化 | 第183-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