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第12-14页 |
1.3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深圳城市管理的发展和社区工作的介入 | 第18-35页 |
2.1 城市管理和社区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 第18-24页 |
2.1.1 城市管理概念和建国初期的发展 | 第18-19页 |
2.1.2 深圳城市管理的发展 | 第19-21页 |
2.1.3 社区管理概念综析 | 第21-23页 |
2.1.4 深圳居站分设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 第23-24页 |
2.2 深圳社区工作站参与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2.2.1 当前的城管在社区模式弊端凸显 | 第24-25页 |
2.2.2 社区工作站角色呈现偏离 | 第25-26页 |
2.2.3 体制机制急需改革完善 | 第26-27页 |
2.3 影响社区工作站参与城市管理的因素 | 第27-31页 |
2.3.1 公共政策影响 | 第27-28页 |
2.3.2 政府职能转变 | 第28-29页 |
2.3.3 居住群体结构 | 第29-30页 |
2.3.4 社区互动能力 | 第30-31页 |
2.4 社区工作站介入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径及产生的影响 | 第31-34页 |
2.4.1 建立新模式替代旧系统 | 第31-32页 |
2.4.2 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效率 | 第32-33页 |
2.4.3 激活社区自治本土优势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社区工作站建设与城市管理体制的有机契合 | 第35-48页 |
3.1 建立新模式依托社区工作站与城市管理的有机契合 | 第35-37页 |
3.1.1 公共服务是两者有机契合点 | 第35页 |
3.1.2 建立深圳市社区工作站参与城市管理模式 | 第35-36页 |
3.1.3 合理配置两者最优资源 | 第36-37页 |
3.2 社区工作站与城市管理的优势促进 | 第37-39页 |
3.2.1 社会促进 | 第37-38页 |
3.2.2 经济促进 | 第38-39页 |
3.2.3 文化促进 | 第39页 |
3.3 社区工作站参与城市管理模式建立的方法 | 第39-43页 |
3.3.1 重铸城市管理主体概念 | 第39-40页 |
3.3.2 构造合理科学的模式体系 | 第40-41页 |
3.3.3 积极调动社区本土力量 | 第41页 |
3.3.4 强化政府职责配置倾向 | 第41-42页 |
3.3.5 服务外包企业介入主导 | 第42-43页 |
3.4 社区工作站参与城市管理模式建立的促成举措 | 第43-44页 |
3.4.1 结构布局 | 第43页 |
3.4.2 宣传发动 | 第43-44页 |
3.4.3 组织培训 | 第44页 |
3.5 社区工作站参与城市管理模式的理论支持及借鉴 | 第44-47页 |
3.5.1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的积极作用 | 第44-46页 |
3.5.2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社区工作站的积极作用 | 第46页 |
3.5.3 传统三类社区管理模式借鉴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深圳市社区工作站参与城市管理模式的运行及保障 | 第48-59页 |
4.1 社区工作站参与城市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 | 第48-51页 |
4.1.1 城管管制向城管服务的转变 | 第48-49页 |
4.1.2 社区工作站在模式中的角色重设 | 第49-50页 |
4.1.3 社区工作站与城市管理走向融合 | 第50-51页 |
4.1.4 服务型外包逐步替代执法 | 第51页 |
4.2 完善社区工作站参与城市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 | 第51-54页 |
4.2.1 理顺体制 | 第52页 |
4.2.2 保障机制 | 第52-53页 |
4.2.3 营造模式运行的社会环境 | 第53-54页 |
4.3 侧重模式运行中的影响要素 | 第54-56页 |
4.3.1 完善地方立法 | 第54页 |
4.3.2 强化组织建设 | 第54-55页 |
4.3.3 保障财政来源 | 第55-56页 |
4.3.4 注重人才吸纳 | 第56页 |
4.4 保障社区工作站参与城市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行 | 第56-58页 |
4.4.1 广泛吸纳多元主体的参与 | 第56-57页 |
4.4.2 组织培训和宣传动员 | 第57页 |
4.4.3 查漏补缺和及时调整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