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抑郁症的炎症基础 | 第12-13页 |
1.2 小胶质细胞参与抑郁发生 | 第13-16页 |
1.2.1 小胶质细胞的表型 | 第13-14页 |
1.2.2 小胶质细胞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第14-15页 |
1.2.3 小胶质细胞与抑郁症的关系 | 第15-16页 |
1.3 吡格列酮抗抑郁应用 | 第16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PPAR-γ 激动剂吡格列酮在慢性温和应激模型中的抗抑郁作用 | 第18-29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1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18-19页 |
2.2.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2.3.1 实验动物处理和给药 | 第19页 |
2.3.2 慢性温和应激程序 | 第19-20页 |
2.3.3 糖水偏爱实验 | 第20页 |
2.3.4 自主活动测试 | 第20-21页 |
2.3.5 强迫游泳实验 | 第21页 |
2.3.6 悬尾实验 | 第21页 |
2.3.7 灌注与取材 | 第21页 |
2.3.8 组织固定与切片 | 第21-22页 |
2.3.9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 第22页 |
2.3.10 统计分析 | 第22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2-27页 |
2.4.1 PPAR-γ 激动剂吡格列酮对模型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2 PPAR-γ 激动剂吡格列酮对模型小鼠糖水偏爱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3 PPAR-γ 激动剂吡格列酮对模型小鼠强迫游泳实验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4 PPAR-γ 激动剂吡格列酮对模型小鼠悬尾实验的影响 | 第25页 |
2.4.5 PPAR-γ 激动剂吡格列酮对模型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6 PPAR-γ 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的影响 | 第26-27页 |
2.5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小胶质细胞的替代激活在慢性温和应激中的作用 | 第29-48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2.1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9-30页 |
3.2.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3.3.1 实验动物处理和给药 | 第30-31页 |
3.3.2 慢性温和应激程序 | 第31页 |
3.3.3 糖水偏爱实验 | 第31页 |
3.3.4 自主活动测试 | 第31-32页 |
3.3.5 强迫游泳实验 | 第32页 |
3.3.6 悬尾实验 | 第32页 |
3.3.7 总R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3.3.8 反转录合成cDNA模板 | 第33-34页 |
3.3.9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因子在海马脑区的表达 | 第34-35页 |
3.3.10 灌注与取材 | 第35页 |
3.3.11 组织固定与切片 | 第35-36页 |
3.3.12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 第36页 |
3.3.13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6-47页 |
3.4.1 GW9662和吡格列酮共同作用对模型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2 GW9662和吡格列酮共同作用对模型小鼠糖水偏爱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3 GW9662和吡格列酮共同作用对模型小鼠强迫游泳实验的影响 | 第38页 |
3.4.4 GW9662和吡格列酮共同作用对模型小鼠悬尾实验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5 GW9662和吡格列酮共同作用对模型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6 GW9662和吡格列酮共同作用对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7 GW9662和吡格列酮共同作用对海马区M1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8 GW9662和吡格列酮共同作用对海马区M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9 GW9662和吡格列酮共同作用对海马区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10 GW9662和吡格列酮共同作用对海马区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讨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在N9细胞中吡格列酮通过NF-κB信号通路使小胶质细胞处于替代激活状态 | 第48-69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8-50页 |
4.2.1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48页 |
4.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48-5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0-59页 |
4.3.1 细胞的培养 | 第50-51页 |
4.3.2 细胞给药刺激 | 第51页 |
4.3.3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51-52页 |
4.3.4 反转录合成cDNA模板 | 第52-53页 |
4.3.5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因子在海马脑区的表达 | 第53-54页 |
4.3.6 细胞上清液的分离和检测 | 第54-55页 |
4.3.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第55-58页 |
4.3.8 细胞的固定 | 第58页 |
4.3.9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 | 第58-59页 |
4.3.10 统计分析 | 第5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9-67页 |
4.4.1 吡格列酮对N9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2 吡格列酮对N9细胞M1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61-63页 |
4.4.3 吡格列酮对N9细胞M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4 吡格列酮对N9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64页 |
4.4.5 吡格列酮对N9细胞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6 吡格列酮对N9细胞分泌IL-1β 和TNF-α 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65-66页 |
4.4.7 吡格列酮对N9细胞IκB-α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6-67页 |
4.5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