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1 宏观背景 | 第9页 |
1.1.2 PPP 模式的应用现状 | 第9-10页 |
1.1.3 PPP 合同体系的作用 | 第10-11页 |
1.2 相关文献研究 | 第11-15页 |
1.2.1 合同体系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PPP 项目相关合同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研究路线 | 第16-19页 |
2 PPP 合同体系的理论研究 | 第19-3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合同的来源、发展与定义 | 第19-20页 |
2.1.2 体系与合同体系的基本解释 | 第20页 |
2.1.3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第21-27页 |
2.2.1 PPP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2 项目全寿命周期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6页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7页 |
2.3 理论分析 | 第27-34页 |
2.3.1 PPP 模式的运行机理 | 第27-28页 |
2.3.2 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 | 第28-29页 |
2.3.3 PPP 项目利益相关者 | 第29-31页 |
2.3.4 PPP 项目利益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关系分析 | 第31-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国内外 PPP 合同体系借鉴 | 第35-47页 |
3.1 工程项目合同体系 | 第35-37页 |
3.1.1 工程项目利益主体 | 第35页 |
3.1.2 工程项目合同利益主体关系 | 第35-37页 |
3.1.3 工程项目合同体系 | 第37页 |
3.2 国际上示范性合同体系 | 第37-38页 |
3.2.1 AIA 合同体系 | 第37-38页 |
3.2.2 JCT 合同体系 | 第38页 |
3.2.3 FIDIC 合同体系 | 第38页 |
3.3 澳大利亚 PPP 合同体系 | 第38-41页 |
3.3.1 澳大利亚 PPP 项目全寿命周期 | 第38-39页 |
3.3.2 澳大利亚 PPP 项目利益相关者 | 第39-41页 |
3.3.3 澳大利亚 PPP 项目合同体系 | 第41页 |
3.4 香港地区 PPP 合同体系 | 第41-44页 |
3.4.1 香港地区 PPP 项目利益相关者 | 第41-42页 |
3.4.2 香港地区 PPP 合同关系 | 第42-43页 |
3.4.3 香港地区 PPP 合同体系 | 第43-44页 |
3.5 对我国 PPP 合同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44-45页 |
3.5.1 PPP 合同体系差异性的决定因素 | 第44页 |
3.5.2 PPP 合同体系的内容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我国 PPP 项目典型模式研究 | 第47-53页 |
4.1 我国 PPP 模式下的典型模型 | 第47-50页 |
4.2 适合我国国情的典型 PPP 模式研究 | 第50-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我国 PPP 合同体系构建研究 | 第53-63页 |
5.1 我国 PPP 项目各合同分类 | 第53-56页 |
5.1.1 按合同签约阶段分类 | 第53-54页 |
5.1.2 按合同签约方分类 | 第54页 |
5.1.3 按合同内容分类 | 第54页 |
5.1.4 按合同性质分类 | 第54-56页 |
5.2 PPP 项目合同关系分析 | 第56-57页 |
5.3 PPP 合同体系内容 | 第57-61页 |
5.3.1 PPP 合同体系 | 第57-59页 |
5.3.2 特定 PPP 模式的合同体系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
B、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地区 PPP 相关网站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