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 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4.1 建筑学领域祠堂的研究 | 第15页 |
1.4.2 社会学领域祠堂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3 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的研究 | 第16页 |
1.4.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与范围的界定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的对象 | 第17页 |
1.5.2 研究的范围 | 第17-18页 |
1.5.3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6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第19-2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2 理论框架 | 第19-2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惠山古镇祠堂群的历史沿革 | 第22-36页 |
2.1 祠堂概述 | 第22-24页 |
2.1.1 祠堂的由来 | 第22页 |
2.1.2 祠堂发展简述 | 第22-23页 |
2.1.3 祠堂的历史地位 | 第23-24页 |
2.2 惠山古镇祠堂群的概况 | 第24-29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2.2.2 自然和气候条件 | 第24-26页 |
2.2.3 历史沿革 | 第26-27页 |
2.2.4 外部空间布局 | 第27-28页 |
2.2.5 建筑构成分布情况 | 第28-29页 |
2.3 惠山古镇祠堂群聚落的生长 | 第29-34页 |
2.3.1 明以前惠山古镇祠堂群的雏形期 | 第31-32页 |
2.3.2 明代至清中前惠山古镇祠堂群的发展期 | 第32页 |
2.3.3 清代中期惠山古镇祠堂群的繁荣期 | 第32-33页 |
2.3.4 清代晚期至民国惠山古镇祠堂群的转型期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惠山古镇祠堂群聚落生长的影响因素 | 第36-46页 |
3.1 影响惠山古镇祠堂群聚落生长的自然因素 | 第36-37页 |
3.2 影响惠山古镇祠堂群聚落生长的社会因素 | 第37-42页 |
3.2.1 风水理念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宗族意识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3 传统习俗及行为习惯的影响 | 第41页 |
3.2.4 儒家“礼制”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影响惠山古镇祠堂群聚落生长的人文因素 | 第42-44页 |
3.3.1 “吴文化”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2 民族工商业崛起的影响 | 第44页 |
3.4 影响惠山古镇祠堂群聚落生长的其他因素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惠山古镇祠堂群外部空间要素分类及分析 | 第46-74页 |
4.1 外部空间要素分类 | 第46-49页 |
4.1.1 群落 | 第47页 |
4.1.2 街巷 | 第47-48页 |
4.1.3 边界 | 第48-49页 |
4.1.4 节点 | 第49页 |
4.1.5 标志物 | 第49页 |
4.2 惠山古镇祠堂群的群落 | 第49-53页 |
4.2.1 惠山寺祠堂群 | 第50页 |
4.2.2 惠山横街祠堂群 | 第50-51页 |
4.2.3 惠山直街祠堂群 | 第51页 |
4.2.4 龙头河祠堂群 | 第51-53页 |
4.2.5 惠山浜祠堂群 | 第53页 |
4.3 惠山古镇祠堂群的街巷 | 第53-64页 |
4.3.1 惠山古镇祠堂群的街巷布局 | 第54页 |
4.3.2 惠山古镇祠堂群的街巷空间界面 | 第54-62页 |
4.3.3 惠山古镇祠堂群的街巷剖面特征 | 第62-64页 |
4.4 惠山古镇祠堂群的边界 | 第64-65页 |
4.4.1 惠山古镇祠堂群边界的扩展 | 第65页 |
4.4.2 惠山古镇祠堂群边界与建筑建设 | 第65页 |
4.5 惠山古镇祠堂群的节点空间 | 第65-68页 |
4.6 惠山古镇祠堂群的标志物 | 第68-73页 |
4.6.1 码头 | 第68页 |
4.6.2 牌坊 | 第68-72页 |
4.6.3 桥 | 第72-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惠山古镇祠堂群外部空间的构成特征 | 第74-92页 |
5.1 整体布局分析 | 第74-75页 |
5.1.1 主要街道布局 | 第74-75页 |
5.1.2 主要巷道布局 | 第75页 |
5.1.3 整体布局的特点 | 第75页 |
5.2 空间界面分析 | 第75-84页 |
5.2.1 底界面 | 第76-79页 |
5.2.2 沿街界面 | 第79-84页 |
5.3 空间节点分析 | 第84-91页 |
5.3.1 节点空间分类 | 第85-89页 |
5.3.2 外部节点空间特点 | 第89-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6章 惠山古镇祠堂群外部空间的审美特征 | 第92-105页 |
6.1 祠堂群外部空间的尺度特征 | 第92-94页 |
6.1.1 外部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 | 第92页 |
6.1.2 外部空间尺度感的产生 | 第92-94页 |
6.2 祠堂群外部空间比例特征 | 第94-97页 |
6.2.1 外部空间比例与心理效应 | 第94-96页 |
6.2.2 外部空间比例与视觉效应 | 第96-97页 |
6.3 祠堂群外部空间的体验及感受 | 第97-103页 |
6.3.1 祠堂群外部空间审美性质的知觉层面 | 第97-100页 |
6.3.2 祠堂群外部空间审美性质的精神层面 | 第100-101页 |
6.3.3 祠堂群外部空间作为审美对象 | 第101-10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7章 惠山古镇祠堂群外部空间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 第105-113页 |
7.1 研究惠山古镇祠堂群外部空间的价值 | 第105-106页 |
7.1.1 历史文化价值 | 第105页 |
7.1.2 建筑美学价值 | 第105页 |
7.1.3 民俗研究价值 | 第105-106页 |
7.1.4 旅游开发价值 | 第106页 |
7.2 惠山古镇祠堂群外部空间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发展建议 | 第106-110页 |
7.2.1 外部空间的保护发展原则 | 第106-107页 |
7.2.2 保护和延续原有空间格局 | 第107页 |
7.2.3 控制与协调外部空间尺度 | 第107-108页 |
7.2.4 维持外部空间界面的连续统一 | 第108-109页 |
7.2.5 保护外部空间的重要节点 | 第109页 |
7.2.6 外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9-110页 |
7.3 惠山古镇祠堂群外部空间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 第110-112页 |
7.3.1 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7.3.2 研究启示 | 第111-11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语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附录 图表来源 | 第11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