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抗生素的概论 | 第14页 |
1.1.2 抗生素的污染使用现状 | 第14页 |
1.1.3 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1.2 抗生素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溶解性有机质DOM | 第16-17页 |
1.3.1 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概论 | 第16页 |
1.3.2 DOM的来源 | 第16页 |
1.3.3 DOM的分类 | 第16-17页 |
1.4 DOM与抗生素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及其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5 不同组份DOM对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6 选题内容与意义 | 第18-21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18页 |
1.6.2 研究方案 | 第18-19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四环素对小球藻光系统的影响 | 第21-36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2.1 生物材料 | 第22页 |
2.2.2 植物培养 | 第22-23页 |
2.2.3 四环素的胁迫处理 | 第23页 |
2.2.4 PSⅠ和PⅡ的电子产量测量 | 第23页 |
2.2.5 快速光响应曲线及相关参数测量 | 第23-24页 |
2.2.6 OJIP曲线测定 | 第24-25页 |
2.2.7 Q_A~-再氧化动力学曲线测定 | 第25-26页 |
2.2.8 热释光测量 | 第26页 |
2.2.9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6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6-35页 |
2.3.1 四环素对PSⅠ和PⅡ的量子产量的影响 | 第26-28页 |
2.3.2 四环素胁迫下PSⅠ和PⅡ的电子传递速率的光响应曲线 | 第28-30页 |
2.3.3 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4 Q_A~-再氧化动力学分析 | 第32-33页 |
2.3.5 热释光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不同极性DOM与四环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四环素光合毒性的影响 | 第36-51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3.2.1 DOM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2 不同极性的DOM分离 | 第37页 |
3.2.3 DOM的表征 | 第37页 |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样品制备与测量 | 第37页 |
3.2.5 不同极性的DOM与四环素的荧光淬灭滴定实验 | 第37-38页 |
3.2.6 不同极性DOM与四环素反应的等温滴定 | 第38页 |
3.2.7 不同极性DOM对四环素对小球藻光合毒害作用的影响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9页 |
3.3.1 不同极性DOM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40页 |
3.3.2 不同极性DOM三维荧光分析 | 第40-42页 |
3.3.3 荧光淬灭机制确定和淬灭常数计算 | 第42-45页 |
3.3.4 ITC分析结果 | 第45-47页 |
3.3.5 不同极性的DOM对四环素光合毒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不同分子量的DOM与四环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四环素光合毒性的影响 | 第51-67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4.2.1 DOM的制备 | 第52页 |
4.2.2 不同分子量的DOM分离 | 第52页 |
4.2.3 DOM的表征 | 第52-53页 |
4.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样品制备与测量 | 第53页 |
4.2.5 不同分子量的DOM与四环素的荧光淬灭滴定实验 | 第53页 |
4.2.6 不同分子量的DOM对四环素胁迫小球藻F_v/F_m和光合放氧速率 | 第53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5页 |
4.3.1 不同分子量DOM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5页 |
4.3.2 不同分子量的DOM三维荧光分析 | 第55-58页 |
4.3.3 荧光淬灭机制确定和淬灭常数计算 | 第58-64页 |
4.3.4 不同分子量的DOM对四环素光合毒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