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基于环境适应视角的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居民感知度测评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言第10-20页
    (一) 选题背景第10页
    (二) 选题目的第10-11页
    (三) 选题意义第11页
    (四)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1-16页
        1. 国外关于环境适应的理论研究第11-12页
        2. 国内关于环境适应的理论研究第12页
        3. 关于龙脊梯田的理论研究第12-16页
        4. 文献述评第16页
    (五) 研究思路、路线与方法第16-20页
        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2. 研究路线第17-18页
        3. 研究方法第18-20页
一、旅游环境适应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20-21页
    (一) 旅游领域中环境适应概念的解释第20页
    (二) 与旅游环境适应概念相关的理论研究第20-21页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页
        2. 系统科学理论第20-21页
二、旅游地居民对环境适应态势下旅游发展感知度分析第21-29页
    (一) 感知度分析方法的确定第21页
    (二) 感知度分析方法第21-25页
        1. 因子分析方法第21-22页
        2. 层次分析法(AHP)第22-24页
        3.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24-25页
    (三) 感知度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5-29页
        1. 指标选取的原则第25-26页
        2. 指标的选取第26-29页
三、龙脊梯田景区发展状况及龙脊居民对环境的感知度分析第29-60页
    (一) 龙脊梯田景区概况第29-30页
        1. 自然地理条件第29页
        2. 社会概况第29-30页
        3. 历史追溯第30页
    (二) 龙脊梯田的旅游价值第30-32页
        1. 梯田自然景观第30-31页
        2. 梯田文化景观第31-32页
    (三) 龙脊梯田景区不同资源的环境适应特点第32-38页
        1. 梯田开辟与稻作耕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第32-34页
        2. 稻作生产用具、生产方式和灌溉系统对人工环境的适应第34-36页
        3. 寨老制和乡规民约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第36-38页
    (四) 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发展历程和旅游发展现状第38-42页
        1. 旅游发展历程第38-41页
        2. 旅游发展现状第41-42页
    (五) 龙脊梯田景区居民对环境的感知度分析第42-57页
        1.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42-43页
        2. 数据来源第43页
        3. 数据处理第43-53页
        4. 数据分析第53-57页
    (六) 龙脊梯田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57-60页
        1. 梯田保护不力,自然环境存在危机第57页
        2. 传统民俗文化淡化,旅游开发重自然景观甚于文化资源开发第57-58页
        3. 干栏建筑的传统风格被破坏第58页
        4. 利益矛盾突出第58页
        5.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第58页
        6. 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第58-60页
四、龙脊梯田景区的保护性发展策略研究第60-65页
    (一) 梯田自然景观的保护发展研究第60页
        1. 根据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控制旅游规模第60页
        2. 建立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第60页
    (二) 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发展研究第60-61页
        1. 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第60-61页
        2. 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第61页
    (三) 梯田景区经济方面的调控第61-63页
        1. 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第61-62页
        2. 加大对龙脊梯田景区资源和经营活动的管理第62页
        3. 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参与性第62页
        4. 进行特色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第62-63页
        5. 改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第63页
    (四) 综合方面第63-65页
        1. 对居民进行技能培训,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第63页
        2. 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第63-64页
        3. 开发功能分区的模式第64-65页
五、结论与不足第65-67页
    (一) 结论第65-66页
    (二) 不足第66-67页
注释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附录第72-80页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农户的信息渠道选择与信息需求内容研究
下一篇:广西区返乡农民工创业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