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我国高层钢结构建筑的发展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半刚性钢框架动力分析与计算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半刚性钢框架动力性能研究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平而半刚性钢框架弹性动力分析QR法 | 第15-55页 |
2.1 钢框架梁柱半刚性连接节点性能 | 第16-18页 |
2.1.1 半刚性连接的类型 | 第16-17页 |
2.1.2 梁柱单元计算模型 | 第17-18页 |
2.2 平而半刚性连接框架的单元分析 | 第18-25页 |
2.2.1 单元刚度矩阵 | 第18-20页 |
2.2.2 单元质量矩阵 | 第20-23页 |
2.2.2.1 单元形函数 | 第20-22页 |
2.2.2.2 一致质量矩阵 | 第22-23页 |
2.2.2.3 集中质量矩阵 | 第23页 |
2.2.3 单元阻尼矩阵 | 第23-24页 |
2.2.4 半刚性连接单元非结点荷载引起的固端力计算 | 第24-25页 |
2.3 QR法的基本原理 | 第25-32页 |
2.3.1 QR法结构整体位移场 | 第26-28页 |
2.3.2 单元QR法变换 | 第28-29页 |
2.3.3 单元QR法变换的简化 | 第29-32页 |
2.4 结构动力特性求解的改进Lanczos法 | 第32-36页 |
2.4.1 结构自振方程 | 第32-33页 |
2.4.2 逐个加入初始向量的Ritz向量法 | 第33-35页 |
2.4.3 本算法特点 | 第35-36页 |
2.5 结构动力微分方程求解的高精度级数展开法 | 第36-38页 |
2.5.1 算法描述 | 第36-37页 |
2.5.2 算法格式 | 第37-38页 |
2.6 结构动力微分方程求解的newmark-β法 | 第38-40页 |
2.7 半刚性平面钢框架弹性动力分析QR法计算格式 | 第40-43页 |
2.7.1 结构分析假设 | 第40-41页 |
2.7.2 平面半刚性钢框架弹性动力分析的QR法计算步骤 | 第41-43页 |
2.7.3 平面半刚性钢框架弹性动力分析的QR法程序流程图 | 第43页 |
2.8 算例分析 | 第43-53页 |
2.9 结论 | 第53-55页 |
第3章 平面半刚性钢框架二阶弹性动力分析QR法 | 第55-71页 |
3.1 梁柱半刚性连接模型 | 第55-57页 |
3.2 基本假定 | 第57页 |
3.3 考虑二阶效应及半刚性连接的平面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57-62页 |
3.3.1 刚性连接梁单元 | 第57-59页 |
3.3.2 半刚性连接梁单元 | 第59-62页 |
3.4 平面半刚性钢框架结构二阶弹性动力分析的QR法计算格式 | 第62-64页 |
3.5 平面半刚性钢框架结构二阶弹性动力分析的QR法程序流程图 | 第64页 |
3.6 算例分析 | 第64-70页 |
3.7 结论 | 第70-71页 |
第4章 平面半刚性钢框架二阶弹塑性动力分析QR法 | 第71-86页 |
4.1 杆件截面屈服准则及塑性铰判断 | 第71-72页 |
4.2 结构破坏判断准则 | 第72页 |
4.3 平面半刚性钢框架结构一阶弹塑性动力分析的QR法 | 第72-75页 |
4.3.1 基本假定 | 第72-73页 |
4.3.2 平而半刚性钢框架一阶弹塑性动力分析分析QR法计算格式 | 第73-75页 |
4.4 平而半刚性钢框架结构二阶弹塑性动力分析的QR法 | 第75-78页 |
4.4.1 基本假定 | 第75页 |
4.4.2 平而半刚性钢框架二阶弹塑性动力分析QR法的计算格式 | 第75-78页 |
4.5 平而半刚性钢框架二阶弹塑性动力分析QR法程序流程图 | 第78-79页 |
4.6 算例分析 | 第79-85页 |
4.7 结论 | 第85-8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5.1 主要工作总结 | 第86-8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问已发表和被接受的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