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1.1 辣椒疫病概述 | 第11-12页 |
| 1.2 辣椒疫病防治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2.1 农业技术措施改进 | 第12页 |
| 1.2.2 抗病品种选育 | 第12-13页 |
| 1.2.3 化学农药防治 | 第13页 |
| 1.2.4 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3 生防菌固态发酵研究 | 第14-15页 |
| 1.3.1 固态生防菌剂的优势 | 第14-15页 |
| 1.3.2 辣椒固态生防菌剂研究 | 第15页 |
| 1.4 生防菌剂商业化生产 | 第15-16页 |
| 1.5 生防菌施用技术 | 第16-17页 |
| 1.5.1 复配生防菌剂的应用 | 第16页 |
| 1.5.2 生防菌剂结合有机物质使用 | 第16页 |
| 1.5.3 生防菌剂与化学药剂联合使用 | 第16-17页 |
|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 1.7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辣椒疫病生防放线菌菌剂固体发酵培养基研究 | 第19-25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 2.1.1 材料 | 第19页 |
| 2.1.2 方法 | 第19-20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 2.2.1 生防菌剂液体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 第20-21页 |
| 2.2.2 生防菌剂固体发酵培养辅料比例确定 | 第21-22页 |
| 2.2.3 生防菌剂固体发酵培养主料筛选 | 第22-24页 |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辣椒疫病生防放线菌菌剂中试生产工艺优化 | 第25-30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3.1.1 材料 | 第25页 |
| 3.1.2 方法 | 第25-26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3.2.1 母种培养方式对比确认 | 第26-27页 |
| 3.2.2 菌剂固体发酵生产方式确定 | 第27页 |
| 3.2.3 生防菌剂干燥处理 | 第27-28页 |
| 3.2.4 生防菌剂储藏期测定 | 第28页 |
| 3.2.5 生防菌剂质量检测 | 第28-29页 |
| 3.3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生防菌剂在乐都温室长辣椒上的施用技术研究 | 第30-35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4.1.1 试验地点 | 第30页 |
| 4.1.2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 4.1.3 试验设计 | 第30页 |
| 4.1.4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 4.2.1 生防菌对辣椒长势的影响 | 第31页 |
| 4.2.2 生防菌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 第31-32页 |
| 4.2.3 生防菌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4.3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五章 生防菌剂在循化露地线辣椒上的施用技术研究 | 第35-39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5.1.1 试验地点 | 第35页 |
| 5.1.2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 5.1.3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 5.1.4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 5.2.1 生防菌剂对循化露地线辣椒长势的影响 | 第36页 |
| 5.2.2 生防菌与有机肥配施对辣椒疫病的防效 | 第36-37页 |
| 5.2.3 菌剂与有机肥配施对辣椒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第37-38页 |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38-39页 |
| 第六章 本研究关键技术总结及创新点 | 第39-41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 7.1 研究总结 | 第41页 |
| 7.2 讨论及研究展望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